潘高峰
出门的第一步,回家的最后一程,电梯已是大多数都市人日常生活难以绕开的特种设备。
上周去父母家,搭乘电梯时可以说步步惊魂:先是电梯门关不上,好不容易合上了,运行中却不时发出金属碰撞的巨大声响,最后停下来时又是剧烈抖动,让人全程神经紧绷,生怕哪一脚踩重了,电梯来个自由落体。直到下电梯时才松了口气,感觉是逃出去的。
屈指算来,这部电梯已有20多年的梯龄,近几年修过很多次,是到了该换新的时候了。父母告诉我,楼里其实几个月前就已经在酝酿换梯事宜,但不知为何至今还没动静。
老旧电梯的问题早已不是个案。据统计,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电梯总量已达1100余万台,这个数字接近全世界其他国家电梯数量的总和。其中,使用15年以上的老旧电梯数量在今年年底将达到90万台。庞大的基数背后,电梯事故的发生率即使是一个极小的百分比,也不容忽视。
上海更是如此,投入使用超过15年的老旧住宅电梯已占住宅电梯总量的29.95%。具体到区,有的数字更加惊人。记得市政协委员张錡、王美华曾做过统计,黄浦区住宅电梯大多于20世纪90年代批量安装,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占总数75%以上,比例在全市最高。
2023年5月开始施行的《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投入使用满15年的电梯可经评估后确定是否继续使用或者对电梯进行修理、改造、更新。但与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相比,高层住宅换梯仍缺乏可参考的经验和细化的指导方案。
超大城市的治理难题千头万绪。加装电梯的事还没忙完,又遇上更换电梯的事,但这又是不得不做的事。毕竟,多层住宅不加电梯是不便,高层住宅危旧电梯如果不及时维修更换,不光不便,还有事故风险。
在探索老旧电梯换新上,上海近年来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但细究起来,社区自治搞得好不好,社区干部动员能力强不强,往往是成败关键。比如去年,26岁房龄的上海红枫公寓历时5年最终完成了老旧电梯的更新,其间经历了种种困难,如果不是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团结一心、强力推动、锲而不舍,可能至今仍无结果。
老旧电梯换新为何难?责任主体对自身的责权认识不清、界定不明,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是重要原因。一部电梯换新,涉及业主、物业、业委会、银行、电梯厂家等多方主体,谁来统筹、谁来组织、谁来实施,并无定论。不少业主认为交过物业费,电梯问题就该物业管,原本的主人公成了旁观者甚至阻碍人,令换新难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同样的问题,其实在加装电梯上也都碰到过。在上海,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推行至今已有10余年,指导政策已经较为完善。上海能否参考加梯工作形成的相关制度文件,推动形成各项工作机制,对街镇相关部门、居民区、物业公司、业主等各方的权责制定清晰的规范,同时提供法律、标准、技术、财务等方面的规范指引和平台支持,以保障工程质量,确保资金安全,便利各项流程,让这座电梯保有量连续十余年位列全球之首的城市,再次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