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乐山绿地新增了一个充满设计感的长廊,和煦的阳光下,总有不少来绿地遛弯的老人在这里聊天歇脚
第5站
乐山路37号
一座园|乐山绿地
设计师孙轶家:
打开绿地时,我们其实留了后手。如果开放管理出现问题,可以借助长廊在晚上封闭绿地,观感上也不突兀。但是建成后绿地管理得当,‘后手’也就没用上。
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的片区,如何拓展老百姓的活动空间?打造一个美丽雅致的“公共客厅”或许是首选。在徐家汇街道,改造后的乐山绿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承载着周边市民各种休闲娱乐需求,大家不仅能散步锻炼、闲聊晒太阳,也能逛市集、看画展、听音乐会、参加义诊……
建设时挂上“意见箱”,人人都能出主意;造好后组建“志愿队”,人人都能帮上忙。在乐山绿地,“家”的边界,已经延展到了街区。
“退界20米”留出步道空间
80米的长廊,400米的跑道,下凹的音乐旱喷广场,通透而有设计感的玻璃房……走进乐山绿地,颇具匠心的设计处处体现着将“使用者”置于主位的初心。
设计师的考量,细微到哪怕一小缕阳光。负责设计的VIA维亚景观创始合伙人、首席设计师孙轶家告诉记者,乐山绿地周围有几幢高楼,为让活动空间最大限度地沐浴在阳光下,团队专门进行了日照分析,基于科学分析手段来架构空间,将儿童活动和老人休憩场地布局在日照充足区域。“10时到16时,广场的大部分区域、儿童活动区域光线都是比较好的。午后,南面的健身角光照充足,老人和白领都会来使用设施。”孙轶家说。
座椅的分布和材质选择,也希望解决户外公共座椅“冬冷夏热”的尴尬。改造后的座椅与树池、儿童玩耍设施融为一体,解决不同人群的需求。白色混凝土的材质既耐久,也比石材的热供效能更好,木质靠背和木质坐凳比例的提升,也能让老人晒太阳时更温暖。
令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有“退界20米”的故事。乐山路上原有一堵围墙,将绿地与人行道切割,人行道仅有2米多宽,通行必须借道机动车道。改造中拆除了围墙,通过绿化的局部后移形成了20米的步行空间,使绿地成为全时段游憩、全年龄共享、全空间造景的开放式社区花园。“公园城市并非一定要到公园里去,在路上行走就有穿行林荫的感觉,街区就很舒服了。”孙轶家说。
绿地打开后,80米长的“众乐之廊”既提供了遮阳避雨空间,也令空间更通透,曾经的不文明行为逐渐消失。孙轶家透露了一个细节:“打开绿地时,我们其实留了后手。如果开放管理出现问题,可以借助长廊在晚上封闭绿地,观感上也不突兀。但是建成后绿地管理得当,,‘后手’也就没用上。”
居民参与设计意愿强烈
乐山绿地周边,有不少老旧小区。其中,乐山新村的住房面积普遍为40余平方米,最大户型为59.12平方米,最小户型仅8.5平方米。居民日常活动中,这片绿地可算最常去的休闲场所。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与维护,乐山绿地一度“乌烟瘴气”,凉亭下一桌又一桌的棋牌令很多居民不敢踏足。为此,徐家汇街道与徐汇区绿容局以“山水际会,众乐之源”为主题推动乐山绿地的整体改造,设计方案寓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听闻绿地要改造,很多居民极为关注,有着非常强烈的参与设计意愿。“到了居民家,你就知道他们对这片绿地有多重视。这个公共场所,就像居民家的‘公共客厅’,天天要来使用,所以他们对绿地不仅有功能上的需求,更有着关于美好度、体验感的设想。”孙轶家说。
有一次,设计师和绿化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去一户居民家沟通,原来对方家窗户就能望到“众乐之廊”的廊架,居民对飘顶设计提出了设想。还有居民认为,绿地应该将“乐山”中“山”的概念体现在设计中。这些建议,很多都被相关部门结合进方案中,比如绿化带就打造出了高低起伏的丘陵感。
绿地改造的事前、事中、事后,都全过程听取了市民意见。徐汇区绿化管理中心段新艳告诉记者,方案征询阶段,绿化部门牵头的听证会就至少开了三次,并制定了“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在方案中融入健身、儿童活动、阳光房、看书等居民提出的需求,同时规避大树挡光等情况。
施工开始后,工地围挡上挂出意见箱,专门设计了小程序供线上填写,收到的意见建议不下数百条。同时,多方还组建了微信群,实时回应、解答居民诉求,对于不足能改就改,对于建议能采纳就采纳。
组建志愿队管好“自己家”
如今,乐山绿地的“使用率”非常高,每天客流量与徐家汇公园相当。这里的每位使用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也是城市更新和公共生活的真正主角。
记者看到,漂亮的玻璃房既是能晒太阳的“客厅”,又摆放了不少书籍,成为书香飘溢的“书房”;每周四上午,一支由居民组成的“乐山小乐队”在这里排练和演出,玻璃房又成了曲声悠扬的“琴房”。街道也不定时将服务和活动“送”进绿地,经常在玻璃房内开展非遗手作、阅读推广、武术健身等活动,还频繁举办义诊、反诈、司法咨询等,为老年人量血压、测血糖、普及法律知识。
家门口的绿地除了建好、用好,还要管好。绿地建成后,周边8个居委招募组建了一支25人的居民志愿者团队,辅助管理部门共同维护秩序。
团队负责人王亚农介绍,志愿者平时主要在绿地中开展隐患巡查,发现不文明现象及时劝阻,看到设施设备损坏及时报修,引导大家更好地享受这片空间。志愿者团队还起草了《乐山绿地文明游园守则》,定下8条“公约”,张贴在玻璃房外墙上,引导游园者遵守公序良俗。
志愿者还注重收集周边居民的建议,并及时与管理部门沟通。在大家的建议下,健身步道牌上增加了报修、投诉和监督电话;阳光房内,则出现了一批“共享坐垫”,市民冬天可拿去垫在户外的坐凳上。这几天,志愿者还在与街道对接,希望向片区居民征集家中的老物件,在玻璃房内举办一场“上海老物件展”。
在志愿者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将绿地当成了自己的“家”。今年77岁的夏林盛家住乐山三村,从小在这里长大,绿地改造好之后天天都会来遛遛。有一次,老夏看到有人把狗牵到座椅上,忍不住出言相劝。大家都说,曾经“乐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都不敢说自己住在乐山,现在提起乐山别人都会夸赞,居民们“报家门”也更有底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