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童祥苓轶事
第16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2024-12-08

童祥苓轶事

童祥苓晚年生活照

前排左起:童祥苓、童芷苓、童葆苓。后排左起:童寿苓、童遐苓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童祥苓饰杨子荣

《尤三姐》电影剧照,童祥苓(左)饰贾琏,童芷苓(中)饰尤三姐,刘斌昆(右)饰贾珍

扫码看视频

◆ 翁思再

童祥苓先生溘然长逝,噩耗传来,不胜惋惜。我不由得想起当年应非遗保护部门委托,对祥苓先生的艺术进行录像抢救和采访之事,现把部分与祥苓先生的生平和艺术经历有关的内容,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2017年末,我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委托,在上海电视台李丹青导演的主持下,拟对童祥苓先生进行录像时,他却躺在瑞金医院里,进行脊椎尾骨开刀治疗的准备。原来他的心肺部位都曾开过刀,到了耄耋之年,还要动刀做别的手术,这是有生命危险的。一旦手术中误伤神经也可能导致半身不遂。因此曾有一些好心的亲友劝他放弃这次治疗。可是祥苓先生却对我说,如果不做这个手术就得拄着拐杖走路;如今你又来请我去拍摄艺术资料,机不可失,我宁死也要闯过这一关。

那次手术的准备工作非常细致,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直到2018年初才进行手术。我把他从病房推到手术室,其间要经过两段较长的走廊,还要乘一段电梯。一路上他同我谈笑风生。我问他为什么一点也不紧张?他说,这是第七次开刀,我是“老运动员”啦。你晓得吗,我胸腔里只有一个肺,中年体检时被发现有一侧肺的管道丧失了功能,于是割除了。你能相信我一直只用一个肺在呼吸和唱戏吗?告诉你,唱戏我有许多诀窍,并不需要许多气……我的心血管也堵塞过,装支架,搭桥。告诉你,我几乎就是个残疾人啊……他把这些“要命”的经历,陈述得云淡风轻。来到手术室门口,他说:“我已经死过好几回了,再死一次又有何妨。”

手术做了整整一个上午,总算成功了。经过几个月的疗养,2018年5月26日,对童祥苓的非遗抢救工作终于开始了。这次一共拍摄了三天,其中有半天他是在鼓师王玉璞、琴师陈平一的配合下,对《战太平》主要角色花云的所有表演进行录像。这份珍贵的资料已经收入文化部的非遗库房。此外还有两天是访谈,他谈的内容非常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时间:2018年5月26日至28日

地点:上海古宜路125号

一 苓社五杰

童:我家祖籍江西,我出生在天津。父亲是天津政法大学毕业的,妈妈毕业于天津圣公学院。他们都是搞教育的。要说祖宗呢,我爷爷叫童泗水,清朝时在黑龙江做官,据说是四品,那里做官的房屋都归他管,后参加同盟会。

翁:听说你们家族跟邓世昌有点关系?

童:听母亲说,邓世昌是她叔祖一辈的。母亲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邓世昌临死时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原来甲午海战时,他把自己养的一条大狼狗带在身边,战败后他跳水,这条狗跟着下去救他。那么老是救他,他就死不了呀,于是他先把狗摁进水里淹死,完了他再牺牲。

翁:您的同胞兄妹是哪几位?

童:大哥童遐苓,二哥童寿苓,接下来是两个姐姐童芷苓和童葆苓,我最小。大哥在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后,又去北京上土木工程大学。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都喜欢唱戏,后来大哥就下海,也入了这一行,老生兼编剧。二哥童寿苓应工小生,是姜妙香的徒弟。童芷苓先后拜师梅兰芳和荀慧生。童葆苓的师傅是尚小云。我五岁就在天津学戏了。

翁:那是1939年。

童:第二年天津发大水,我们全家搬到北平。芷苓率先在那里加入梨园公会,这就算入行了,接着她就自己办执照组织戏班,取名苓社。起先苓社只有芷苓和寿苓,童遐苓是后来加入的。那时我和葆苓年纪还小。我九岁开始在苓社登台。

二 从小聪明调皮

童:起先我母亲坚决反对我学戏,因为哥哥姐姐唱戏除了是为了爱好以外,还为了赚钱。家庭负担减轻以后,我就不必唱戏了。童家毕竟是书香门第。可是我的思想不通啊。每当苓社演出,我到后台看到刀枪把子,戏装盔头,东摸摸,西摸摸。

那时西单附近有个小戏园子,天天演戏,我被它迷住了,可是白天上学怎么办?那时我家大门和厕所中间有一道墙,于是我心生一计,背着书包假装去上学,到了那里我就“蹭蹭蹭”爬墙,把书包放到墙顶后下来,就跑到西单看戏去。看完早场回家,先爬到墙顶取书包,午饭后如此这般,又去逛戏园子。结果学校来问妈妈,你家孩子一个多月没来上学是什么原因?我妈这才知道我逃学,她这个气呀,拿着鸡毛掸子劈劈啪啪一顿打。这时我的胆子反而大了起来,你打吧,打死我也要唱戏。家里一看实在没办法,大哥童遐苓在土木工程大学读了两年就肄业,去苓社唱戏了,想想祥苓这小子将来也靠不住。算了,给你请师傅,唱戏吧。

三 大嗓小生

翁:小时候还看过你们好几位童家班参与演出的京剧电影《尤三姐》。您演贾琏,是不挂髯口的老生,或者叫俊扮的老生,很新颖,印象深刻。

童:它也可以称作“大嗓小生”。我还有过其他类似的创作实践。当年中央组团赴欧洲演出《白蛇传》,是杜近芳扮演的白蛇,我代替李少春出演许仙,就是以大嗓唱小生。1965年上海京剧院创演《海港早晨》,这个戏后来更名《海港》,里面有个角色韩小强,他的前身在《海港早晨》里姓余,是我演的,也属于“光下巴”的老生,转换调性,大嗓唱小生腔。

翁:随着新剧目的不断涌现,京剧表演艺术也在发展中。这个“大嗓小生”新行当将来一定会载入史册,其中有您一份功劳。

四 出演杨子荣

翁:您对京剧艺术的最大贡献就是塑造了杨子荣。可是我记得1964年全国现代京剧汇演时,杨子荣的扮演者是著名武生演员李仲林,后来怎么会改成您的呢?

童:起先搞现代戏时没有经验,大家习惯于按照行当来安排角色,杨子荣被定位是武生,因此选了李仲林先生。后来北京的领导提出来要塑造杨子荣的音乐形象,就开始挑选唱功好的演员来扮演杨子荣。

翁:记得那时选材活动是在锦江小礼堂进行的,以表演清唱的形式。

童:是的。那时“文革”快要开始了,老戏已经不提倡了,可是有一天意外接到通知,要为中央领导去清唱传统戏。那一次我自选了一段《定军山》的“二六”。(唱)“师(喏)爷——”唱完后下场,时任文化局长孟波过来传达领导的话,问我还会不会《法场换子》。我一听,哎哟,懂戏的来了,这是余叔岩先生的玩意儿啊。那好,我就再来一段“恨薛刚——”唱完后另一位局长李太成过来,把我领去见领导。领导第一句话就说你是唱余派的,问我有资料吗?

翁:我看过一个回忆录,中央领导把《沙桥饯别》唱片送给了钱浩梁、谭元寿他们。

童:可是我没要,我对领导说,我有余叔岩十八张半全部唱片的资料。后来就领了任务:“你把杨子荣的基调弄出来”。那时作曲还没有介入啊。

五 创作靠集体智慧

翁:您对《智取威虎山》的创作做了哪些工作?

童:我首先考虑以余先生的唱腔风格作为基调和主心骨。余派唱腔比较“立”,有利索劲儿。另外还有一些(西皮)流水,就得用马(连良)先生的,马先生的流水最漂亮。杨子荣的表演要挺拔,要苍劲,那就用周(信芳)院长的。鼓师张鑫海先生经常用“哐”一下的冷锤,来衬托我演英雄人物的雕塑感。

翁:您《打虎上山》第一句导板借鉴了余叔岩的《战太平》。

童:原来的唱词是“晨星落,鸡报晓——”没劲儿。后来我对编剧章力挥说,这里我感到有点“肉”,你改改吧。他马上改,第二天给我看:“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翁:把杨子荣写到天上去了。

童:这才能出他的音乐形象嘛。我就在老戏里找二黄导板的腔,找来找去,发现余叔岩的《战太平》最合适。“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表现的是大将军要出征,旋律激昂,比较接近杨子荣上山的事件和情绪。当然我不是照搬,而是拿过来进行再创作。

翁:还有一段“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的唱腔,您是怎么弄出来的?

童:那时已经有一个唱腔设计小组了,高一鸣、黄钧、陈立中、沈利群等。有一次排到第四场《定计》,可是唱腔还没有及时写出来,导演关尔佳说,不等了,排吧,祥苓你自己把唱腔想一下。于是回去我就想,“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怎么唱呢?找了几种成型的板式都觉得老套,没有时代感。后来我注入人物感情,反复朗诵唱词,最后决定干脆突破程式,用口语化的散板唱前面“共产党员”四个字,然后再上板……这个特殊的唱腔结构方式完全是从英雄人物的感情出发的。

翁:这段唱腔和“穿林海”一样,脍炙人口。您确实立下汗马功劳。

童:不是我一个人。后来交响乐的加入,主导动机贯穿全剧的创作思想,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智取威虎山》的创作靠的是集体智慧。

六 童门后代今何在

翁:“童家班”后人还唱戏吗?

童:童寿苓的儿子童大强也是上海京剧院的小生演员,现在故世了。童遐苓的儿子童二强,后来改名童强,在上海戏校当老师,是傅希如、蓝天的主教,也教过王珮瑜等。寿苓的另外一个儿子童三强,是上海电视台的导演,做过一些和京剧有关的片子。芷苓的女儿童小苓,从上海戏校毕业后去美国就读服装设计学院。虽然她改行了,但是她每年有一点时间演戏,在纽约注册了一个剧团叫“童小苓剧坊”。

翁:您自己的孩子呢?

童:一个叫预鸣,一个叫孝天,都热爱京剧。孝天四岁前没有说过话,到了四岁一开口就唱《沙家浜》“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后来我教了他几出戏,想让他随团锻炼锻炼,可惜没有被允许。

后记

11月29日凌晨,童老师突然转发了一个和体育运动有关的App给我,我觉得异样,刚想去电,却接到他来电,告诉我他住进了瑞金医院。他不停地说了二十几分钟,还特地告诉我《沙桥饯别》头段二黄原板玄奘唱的“向道坚诚”,乃是“向道虔诚”之误。他的嗓音越来越干涩,我心疼,几次打断未果,最后哄他天亮后打电话详聊,他这才罢休。不久就接到他逝世的消息,我这才意识到,童老师那天半夜实际上是想和我做人生的话别。

本文到此写不下去了。我感觉一阵鼻子酸,泪水涌了出来。

安息吧,祥苓师,您的生命重于泰山。

您的作品广为流传,您塑造的艺术形象永远引导和激励着子孙后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