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江海滋味》:舌尖上的海洋之旅 弦中自有浩然气 破除了滤镜,《我是刑警》才是真的行 一部游戏纪录片出圈的背后 聚焦全国  领先亚洲  享誉世界
第12/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4-12-08
35岁的“白玉兰奖”有了全新目标

聚焦全国 领先亚洲 享誉世界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 胡晓军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创设至今已有35周年。“白玉兰奖”是上海重要文化艺术奖项之一,担负着彰显“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之重任,担负着上海乃至全国戏剧人才队伍、剧目艺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任,担负着推动中外戏剧艺术交流、促进中国文化展示魅力的重任。

保护戏脉艺魂 推动出人出戏

1989年3月创设、1990年8月公布首届获奖名单的“白玉兰奖”,在当时的戏剧界堪称是一件突破性与标志性的大事件。“白玉兰奖”的创设者认为,设立奖项犹如设立标杆,不但有助于维持艺术水准、活跃戏剧创演、扩大社会影响,更能凝聚人心、振奋信心,有利于戏剧队伍的稳定和戏剧人才的涌现。之所以定位于表演艺术而不是整个戏剧,则是因为当年资源有限,必须将有限力量集中于关键领域。中国戏剧自古以来极为重视演员的演艺,有“以演员为中心”的共识和传统。“白玉兰奖”的创设者认为,以此作为评奖切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尤其对传统戏曲演员坚守舞台、追求演艺起到激励和鼓舞作用,进而对戏曲非遗的妥善保护、有序传承起到根本和关键作用。

35年来,这一传统非但没有淡化和湮没,反而更凸显和更广泛——从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到外来的音乐剧、新兴的杂技剧,无不在强调演员的表演艺术。正是坚持通过演员的表演艺术之拔优擢才,保护戏脉艺魂、推动出人出戏,从而保护、振兴戏剧。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和主承办单位的合作下,在以黄佐临、袁雪芬、尚长荣、奚美娟为首的评选团队的接力下,共计举办了32届,共有90余个剧种、2400余个剧目(剧组)、3900余位中外演员申报参评。组委会为中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美、英、俄、日等7个国家共计867人次颁发了各类奖项。其中,为袁雪芬、李默然、红线女、尚长荣等戏剧表演艺术大师颁发了终身成就奖。

释放创造能量 体现人民导向

当下的“白玉兰奖”,正处于新时代的上升期和“再出发”的关键期。全市文化建设规划为“白玉兰奖”提供了方向的导引。“白玉兰奖”将被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业界权威性的戏剧综合类奖项,持续优化评奖、颁奖等举措及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奖项行业权威性和引领力,在广泛吸引国内外院团剧目申报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首先,要更深刻地强化系统思维。“白玉兰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成功,原因在于“白玉兰奖”不是一个单纯的奖项,而是深植于红色、海派、江南文化沃土的复合型的都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之花。具体表现为——在创作方面,要将“白玉兰奖”与打造优秀剧作高地、建设一流文化地标、国有院团分类改革、民营院团扶持计划、文艺再攀高峰工程等紧密结合起来,用精品力作为上海提供富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地域特质的源头底气。在展示方面,要将“白玉兰奖”与“演艺大世界”等8大演艺区建设、文旅驻场演出品牌、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各区文化艺术带等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上海主场”优势,为观演双方提供规格全、层级细、选择多、服务优、共享好的“码头”空间。在评论理论宣传方面,将“白玉兰奖”与评论理论工作、媒体宣传力量做更深入和广泛的结合,围绕精品力作、戏剧文化现象、新型艺术品类开展研讨、梳理和推广。教育方面,将“白玉兰奖”与文教结合专项行动、文化创意成果转化、戏剧人才培训工作、戏剧观众培养措施紧密联系起来,培养本地戏剧人才提高提升、成名成家,吸引各地戏剧人才在沪深造发展。

其次,要更主动地扩大开放程度。在通过打造“亚洲演艺之都”进而实现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戏剧作为演艺最主要的形态,是体现上海文化开放性的核心领域。具体表现为——提高和运用上海及“白玉兰奖”的吸引力,联络、引进亚洲、世界优质戏剧资源来沪,条件允许时在沪设置总部或分部。提高和运用上海及“白玉兰奖”的智能化水平,从评选系统起步逐步形成对接国际优秀戏剧文化资源的数据系统、交易系统、演出系统,为使上海从亚洲走向世界打下基础、占得先机。提高和运用“白玉兰奖”的号召力,主动出击,积极吸引全国最杰出的剧作、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来沪演出,通过提高宣传力度、加强评论深度、促进交流广度、提升研究精度,用他山之石提振本土戏剧原创及演艺水平更上层楼。提高和运用“白玉兰奖”的整合力,联合长三角地区的戏剧力量,加强沪苏浙皖的合作联动,形成区域性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合作共赢的态势,一来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格局服务,二来为上海文化发展厚积优势,推动江南文化和海派戏剧的高度融合、当代弘扬与转型升级。

其三,更充分地释放创造能量。“白玉兰奖”的宗旨之一,是鼓励戏剧原创乃至于文化原创。与此同时,进一步挖掘、运用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为新时代上海文化的“双创”提供支持和信心保证,也对“白玉兰奖”本身的创新和创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其四,更全面地体现人民导向。社会主义的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奖项当不例外。想方设法将“白玉兰奖”办成既是高雅权威的专家奖,更是一个社会普遍认可、人们喜闻乐见并踊跃参与的公众奖。戏剧是大众文化,无论“非遗”活化生存还是新戏剧形态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需要市场的检验和支持。

再一次出发奋进新时代,再一度跨越开启新征程,“白玉兰奖”必将趁时发力,从上海文化品牌走向汇聚全国、领先亚洲、享誉世界的中国文化品牌。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