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基民
我的外公罗长林,清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生于浙江慈北一个十分贫困的家庭里。13岁即孤身一人来到上海。由于个子较高就谎称年满十六,由宁波同乡会介绍到刚成立不久的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当学徒。
自来水?当时,这对于见多识广的上海人来讲也是一个陌生的名字。1843年11月,英国人巴富尔带着几个随员到上海当领事,花了400银圆租下了广东商人姚书平在老城厢的一个豪宅作官邸。屋子很大,进门就是一个很大的天井,天井一角有一口水井,上面搁着一只用长绳牵着的木桶,水井边上有两口大缸。据巴富尔回忆,姚书平用来照顾他们日常生活的一对仆人中,那男人像玩杂耍一样将木桶扔到水井里,然后吊上一桶桶井水来倒在水缸里,稍大的一个水缸里的井水用来日常使用;稍小的一个水缸里的井水用来饮用煮饭。于是那口井水里还要放入明矾沉淀去一些杂质。这是相当考究的人家。当时走街串巷,时常还能碰到挑着井水出来卖的小贩。我们家原来住的巨鹿路弄堂里,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还保留着一口水井,盖水井的木板搁在边上,晚九朝六,由居委会委派的小组长将井盖盖上锁牢,怕夜归的大人、小孩不慎掉下去。父母还叫我拿着铅桶去打过井水,拎到家里来浸西瓜……
1880年上海才开始筹建杨树浦水厂。第一滴自来水还是1883年8月1日由李鸿章按下杨树浦水厂的开关才流出来的。
当时供水量不大,铺设的水管不长,仅供英租界当局指定的一些官方机构和英租界的达官贵人富豪们才能享用。这就引起了法租界当局的不满。经过英法双方的协商,由杨树浦水厂铺管,法方指定供水方向,每天早上6点半、晚上5点半才开闸放水各两小时。
久而久之,法租界当局和租界内的达官显贵们就不舒服了。他们享受到了自来水的便捷,就越发对4小时的限制感到不便。于是便将法租界毗邻黄浦江的卢家湾一带划了出来,供租界中的有识之士来建造自来水厂。1897年,上海士绅曹骧和广东商人唐荣俊等集资自办水,起名内地自来水厂,1902年开始供水。但几年后经营不下去了转手给李平书,李平书接手后重起锣鼓,改名为内地自来水公司。而外公罗长林也就在这时候进入了自来水公司,当了一个铺设水管的小工。
铺设水管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风餐露宿,全部是在露天进行。他们根据水厂工程师的铺管规划,将马路掘开,铺设直径40厘米不到的大水管,每隔一段,预先埋好接头,待用户确定后再通过接头接上直径几厘米的小水管接到用户家中……事情辛劳而繁杂,当时的工资为五六块大洋,仅够一个月的吃住开销。但事情很快就起了变化。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水管的铺设越来越多,越来越长,渗水漏水在所难免,厂方就从铺管工人中抽出几个力气大、肯干活、技术也好的工人,组建了一个维护部门,白天在马路上铺埋水管,晚上就专门设了一个房间,放了几张床,让工友们吃睡在这里,总之24小时不断人,一旦有居民反映自来水管漏水,就去维修。罗长林也被选中了。这样工资翻了一番,最大的好处是不用在外面租住房子,每月省下了一笔钱,可以有几块大洋的积蓄。
罗长林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一辈子就在干这件事,一直做到上世纪50年代退休。技术也精益求精,慢慢地掌握了一门绝技:碰到铺设在马路上或弄堂里的大水管破损渗水漏水,他只要在渗水处的水管上开一个小口,插入一根小的自来水管紧贴在大水管上屏息静气听上三五分钟,就可断定漏洞在水管前或是后几米处,然后将马路掘开,破损处八九不离十,基本上就在这一处,避免了大开大挖,大大节省了维修的工作量,节省了时间。我清楚地记得,外公退休以后,由于建厂初期的水管均有40多年历史,小漏小补的事越来越多,如在我们家附近的弄堂里发生渗漏水,他的徒子徒孙时常找上门来,请他去帮忙确定位置,外公就兴冲冲地拿着一根小水管跟着他们出去……
工作了近十年,外公有了百十来块银圆的积蓄,他左寻右觅在南市老城厢小东门一带买了间石库门房子,添置了一些必要的家具,然后返回慈北老家。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慈溪宓家埭郑家的第三个姑娘郑林娣,准备结婚了。不久,他将三姑娘迎回上海,于是郑林娣就成了我们家的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