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悠悠丝竹续写新篇章 故宫玉器新展开幕 三种“相遇”背后的融合
第7版:文体汇 2024-12-15

三种“相遇”背后的融合

观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有感

莫高窟的菩萨、金刚以15米高的投影成为布景,壁画中的飞天在7路威亚的悬吊下缓缓“降落”到舞台,跨越百年的两对情侣,在梅赛德斯奔驰中心“相遇”“对话”。由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编剧、导演,该话剧院青年演员张艺兴主演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这几天在沪上演。

敦煌,是历史留给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更是几代守护者义无反顾投身大漠,青丝变白发的初心见证。在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之际上演该剧,旨在呈现各种“相遇”。古老文化与当代各类技术手段“相遇”,清晰地传递了价值内核——遥远的历史和当代生活之间的深入融合;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融合;青年职业选择与国家责任使命的融合……

当代青年与敦煌前辈的相遇

该剧展现出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敦煌守护人孕育出的“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以当代青年张燃为代表的年轻人,面对理想和爱情的取舍,归去来兮的选择,折射青年一代笃定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而底气正是来自前辈的引领和古老文明带来的内心感召。“我要求团队始终秉承‘高维思维’,不能简单理解敦煌文化、不能轻浮对待这次创作,要珍视敦煌艺术和我们的这一次链接。”在田沁鑫院长看来,《受到召唤·敦煌》的创作过程,不仅仅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次创新表达,同时也是整个剧组受到敦煌文化感召,与中国艺术精神进行链接,继而回望、传承、表达的艺术探索。

古老文明与当代科技的相遇

在当前回望古老文明,看到的其实是活了千年的生命。在舞台上活化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需要创意与科技并举,传统和现代辉映。这部音乐话剧的场地不囿于传统剧院,在北京上演于座位数可以上万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在上海上演于座位也可以开放至上万的梅赛德斯奔驰中心——这里不仅经常成为演唱会场馆,也可以成为大型电竞赛事现场,甚至变身冰球场……剧中“伎乐飞天”的震撼呈现,得益于梅奔中心全球领先的吊顶结构设计,使得20组特技演员可以在场馆内自由翱翔,生动还原敦煌莫高窟的视觉意象,让飞天的“静态力与美,动态倾与腾”得到良好的展现。

这样的视觉呈现打破了以往对“话剧”这一形式的认知。全剧融合最前沿的数字艺术,采用60米高色阶大屏,15米高纱幕投影,7路威亚和700余盏舞台灯光,带领观众开启一场从塞纳河畔遇见千年敦煌的沉浸式大秀。即时拍摄、二维动画、3D特效等打破了传统观演模式和舞台空间,以未来感呈现出仿佛沉浸式纪实电影的场面,猛虎奔袭、烈马驰骋,无人机组成的巨大菩萨轮廓像飘浮在主屏幕的浩瀚星空里,远古的召唤是那么具体而清晰,璀璨的文明就这样震撼了当代的观众。

人气演员与话剧表演的相遇

该剧哪怕在万人场馆上演,票子依然可以秒空的一大原因在于主角是人气十足的青年演员张艺兴。作为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中的一员,他更愿意在话剧表演上精进。剧中,他一人分饰“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和21世纪的青年张燃——这一角色设置的内涵本身就在于青年与前辈的“相遇”。当然,漫长的时间跨度和迥异的角色特质,也对他的演技提出了挑战。“我会为守护敦煌坚定不移,燃尽此生!”掷地有声,令青年观众动容。而去年,他在梅奔中心完成了两场全票售罄的演唱会,可说也是故地重游。

既然要让敦煌“年轻起来”,同龄人之间的“对话”总是更有共鸣。善于发掘演员身上闪光点的田沁鑫最终确定由张艺兴来主演,让年轻艺术家挑大梁的创作班底,让更多年轻人看到敦煌、感受到敦煌,进而“受到召唤”,乃至将敦煌蕴含的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