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传统文化要“活”起来 而不仅仅是“动”起来 “白玉兰”芬芳天下的上海香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4-12-15

“白玉兰”芬芳天下的上海香

写在上海白玉兰奖创设35周年研讨会之际

◆赵 忱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上海白玉兰奖创设35周年学术研讨会本周举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白玉兰奖已经成为另一种上海中心。

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四季从不停止更迭,“白玉兰”绝不终止芳香。白玉兰奖一以贯之地坚持现场观摩,这在国家级艺术奖项评审中可谓凤毛麟角。舞台艺术的魅力非得在现场才能感受得真切,现场观摩是对舞台艺术最大的尊重,这是上海白玉兰奖的志气,也是“白玉兰”的底气。

35年32届,那一串长长的名单,像星河一样灿烂,或者说,白玉兰奖历时35年缔造了专属于中国舞台艺术的一条璀璨的银河,我们稍稍用心地在这条银河上观星象、看品相,就可以看见这样的真相:最初或许只是为上海打造的这个平台,日益地延展概念、丰富内涵、开拓路径,慢慢地同时也是必然地成为一个巨大的平台。这平台已经成为诸神神往的舞台,诸神首先是中国舞台艺术上的杰出或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其次是以各自的方式与这平台相关联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白玉兰奖是暖人的。如果把梅花奖与白玉兰奖比作中国文艺界的两座灯盏,我以为,梅花奖发出的是白光,白玉兰奖发出的是暖光。人们提到梅花奖,总是要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尤其是梅花奖在早期,更多倾向于中国戏曲领域的表演艺术家,个个童子功,文武不挡,令人叹为观止,令人心生怜惜。而白玉兰奖,生来是暖的,与土壤有关,而且很明显,越来越暖。这份暖,与时代有关。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不会甘于让白玉兰停留在“上海”一座城面上。在近十几年间,人们清晰地看见一个全新的上海姿态,就是上海绝不拘泥于上海,上海的事情,是中国的事情,中国的事情,是上海的事情,上海的“白玉兰”是全中国的“白玉兰”。于是有了“南兰北梅”说,客观而可观。

我身边的演员朋友,从前都把梅花奖当作目标,现在都把梅花奖和白玉兰奖当作两个目标,无分轻重。上海白玉兰奖有关组织机构,在延续白玉兰奖地域特色的同时,极大化地迭代升级了白玉兰奖的全局观,那就是拥抱所有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当然,往后会不会发展成面向更多艺术领域艺术家的奖项还未可知。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看见了上海白玉兰奖与中国演员的双向奔赴,上海的,年长的,外埠的,年轻的,谁突出,谁优秀,谁有代表性,谁就可能摘下“白玉兰”。我曾看过辛芷蕾的独角戏《初步举证》,剧作是外国经典老剧,却被年轻的辛芷蕾演绎得无可挑剔。那之前,我偶尔看她演的电视剧,只是有点特别;那时候,电视剧《繁花》也还没有播出。可是,没过多少日子,白玉兰奖就发现了辛芷蕾,白玉兰奖颁给辛芷蕾,传达的是“白玉兰”的文化敏感度和艺术标准性,跟辛芷蕾之后是不是在市场上爆红不大有关。

白玉兰奖在关注对象上的积极主动调整,至少获得两种成全:“白玉兰”成全艺术家,艺术家成全“白玉兰”。白玉兰奖,是一种融合了海派戏剧大源头、全国戏剧大码头两种气质于一身的“齐头并进”独一无二的上海香。这款香,陶冶了中国舞台艺术,陶冶了中国观众,因而也可以说陶冶了中国。

相信白玉兰奖35年一路走来,中途也会有犹疑,但“白玉兰”一直坚定、从容,有点像从盆栽到土种再到香飘四溢的过程。这样的“白玉兰”当然也不能止于对中国的影响,还要影响亚洲,影响欧洲,影响全球。用我们这一美好的文化事业积极地树立国家形象、东方风范,使得中华民族在当下能够优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