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6日 星期四
感受开放中国之美 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
第3版:上海新闻 2024-12-22

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

有望连续15年位列全球第一

空中俯瞰正在运作中的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稳中求进激发活力

集装箱起起落落、船只进进出出,24小时昼夜不停,无数货物流转交换。上海港,这座与长江共呼吸、与东海同脉搏的港口,正不断刷新着集装箱吞吐量的新纪录:2003年,1000万箱;2006年,2000万箱;2011年,3000万箱;2017年,4000万箱。今天,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大关,有望连续15年位列全球第一。

屡屡刷新的数据背后,是上海港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运营的生动实践,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不断完善和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的有力见证。

枢纽活力

上海港的外贸航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达全球700多个港口。集装箱箱量的不断增长,彰显上海港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地位。从4000万箱到5000万箱,上海港走了7年。“这7年里,上海港持续做好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各家船公司的紧密合作。集团成立了长三角公司、海铁联运公司,打造新的物流通道,强化母港与腹地港航物流资源的协同效应,为更广大的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支撑整个上海港箱量的持续增长。”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副总经理杨焱滨说。

在大基数上实现增量,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增量背后的创新业务使上海港的枢纽能级再获加强。两个月前,全国首例“三拼”国际中转箱在上海港出运,实现了国际中转货物、出口普通货物及出口监管货物三种业态在同一仓库的高效集拼。国际集拼业务,对于全球枢纽港口来说,兵家必争,因为它可带来航运业资金、物流、人才等要素高度集聚,极大提升港口资源配置能力。而这一突破,充分体现了上海港在综合物流上的实力,不仅有效提升了其服务能力与竞争力,也为国际中转集拼进一步发展拓展了一条新路。

今年7月,上海港完成了首单跨境电商海运出口业务,意味着跨境电商企业从上海口岸出口货物有了更多元的物流选择,国货“卖全球”更通畅。上海港现有集装箱国际班轮航线300余条,每月超过1300班次,航线遍及全球各主要航区,连接全球的能力也为跨境电商扬帆出海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港口集疏运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提供强劲动能。今年,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预计达60%,创历史新高。2019年推出的海铁联运服务已实现常态化,今年运量预计突破9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约40%,辐射腹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突破5000万箱,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我们要加快推进洋山港区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工程的建设。小洋山北作业区将新建7个7万吨级和15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未来,整个洋山港的年集装箱吞吐量将从2600万标准箱提升到4000万标准箱。”杨焱滨说。

智慧实力

几天前,装载2万余吨秘鲁水果的“新上海”号班轮抵达上海洋山港盛东码头,实现从钱凯港到上海港海运航线首次双向贯通。这是一条跨越太平洋共同发展的新航路,也见证了上海技术走向海外、“中国芯”智慧出海的闪耀历程。

今年3月,来自上港集团旗下哪吒科技的技术人员奔赴钱凯港,高效部署集装箱码头智能操作系统ITOS,助力钱凯港成为南美首个智慧码头。

这颗“中国芯”诞生于洋山四期。2017年,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洋山四期开港试运行,上港技术团队打破国外港口软件技术垄断,推动我国自动化码头成功内嵌“中国芯”。“如果说洋山四期开港时装的是1.0版,现在在钱凯港运行的就是3.0版,我们的系统不断迭代升级,快速适应本地化需求,不仅更智慧,还要更简单,力求以最小的空间、最少的人员,发挥更大的效能。”哪吒科技总经理黄桁介绍说,上海港的智慧码头技术灵活性很强,能根据当地需求快速进行功能板块的模块化拆解,迅速应用。“不仅要落地,更要让当地的操作人员快速学会使用这套系统,还会根据需求自己开发出新的应用。”在黄桁看来,智慧大脑ITOS通过优化升级提效,钱凯港一期项目的能级一定会超过原定远期150万标准箱的规划目标。

如今,已有8000万标准箱的吞吐通过这颗“中国芯”在全球60多个码头高效运转。“自动化码头的建设,我们已经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新阶段。如果要做到全面领跑,就需要去国际市场不断磨炼。目前我们已向6个海外客户输出了技术成果,极大提升了当地码头的运营效率。这些海外实践证明了我们的智慧码头技术有实力在更多国家落地。”黄桁说。

在国内,这套系统的应用天地也在不断拓宽。今年8月,上海港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工程开港。“我们这次装上的是一颗基于国产数据库、国产操作系统和服务器,性能更好的‘中国芯’(NEO-TOS),而且可直接复制到传统码头上。”黄桁介绍,正在建设的小洋山北作业区也将成为上海港的第三座自动化码头。“我们还将加快对传统码头的自动化改造,提升作业效率,为港口吞吐量跃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绿色磁力

实现5000万箱的新突破,未来的增长空间在哪里?依托这样一个能级的吞吐量,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能力?在上港集团能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罗文斌看来,建立国际航运绿色燃料加注中心,是重要的破题思路。

布局未来,需要谋大势、抢先机。一场燃料转型的变革正在全球航运业悄然发生,航运公司正加速布局液化天然气(LNG)、甲醇等绿色航运燃料替代传统化石燃料。

对上海港来说,这是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从全球港口来看,枢纽港一定是船舶绿色能源供应的重要节点。绿色能源的加注服务能力,将吸引更多国际航运公司选择上海港作为停靠和加注燃料的港口,也将进一步提升国际航线的集聚程度,促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进一步上涨。”截至目前,上海港LNG加注服务呈常态化趋势,预计2024年全年加注量将达45万立方米,增长超70%,有望很快实现上海港的全覆盖。

上海港绿色甲醇加注业务也迈出了历史性一步。今年4月,上海港成功完成对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甲醇燃料“船-船”同步加注作业,这是我国历史性“第一单”。

“2025年,上海港将实现绿色甲醇常态化加注。我们正抓紧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扩充LNG加注船队和扩建绿色燃料储罐设施等。到2030年,我们希望实现LNG加注能力100万立方米,绿色甲醇及生物燃料加注能力100万吨的‘双百’目标。”罗文斌介绍,绿色燃料加注能力的提升,必将带动绿色燃料生产、储运、交易等产业链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完善航运中心的服务功能,更将为航运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报记者 叶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