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看视频听钱程沪语朗读
◆ 侯宝良
前几天去闵行白相,乘地铁半个多钟头就到了,让我想起当年搭公交车去闵行上班个事体。
改革开放前,上海交通欠账十分严重,有人计算过,上下班高峰,市区公交车浪每平方米里向有12只脚,也就是要立6个人,轧公交车,轧得前胸贴后背。假使要去郊区,交通就更加困难了,以闵行为例,只有一路长途汽车“徐闵线”,起点站就勒了徐家汇徐汇剧场旁边,单程车票4角。到了闵行,再换乘其他公交车,市区月票是勿通用个。当年我工作个上海电机厂就勒了闵行,因为交通不便,厂里职工一般每个礼拜只回一趟市区,勿少职工家庭个生活因此就受到了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工厂为了方便职工往返市区,增加了班车,倒也解决了勿少职工个生活难题。不过么,最初个班车侪是向公交公司租用个车子,数量有限,车况也比较差。
为了解决班车车子少、车况差个难题,上海重型机器厂率先向上海客车厂订购10辆铰接式公交车,俗称“巨龙车”。我工作个上海电机厂也跟进买了10辆巨龙车。之后又有勿少工厂下单订购。上海客车厂有了订单,但劳动力勿足,就向其他工厂求援。为了让本厂职工早日乘上新班车,一些工厂就决定派职工支援上海客车厂,我就拨勒厂里派到上海客车厂工作过一段辰光。
当时正逢经济大发展,工业发展离勿开供电,但是电厂发电量有限,为了保证居民生活用电,上海客车厂经常错峰让电,工人上班改为上长中班,就是从下半天个5点钟,上到第二天个早浪向。我尽力克服各种个勿适应,搭上海客车厂个师傅们一道工作了半年,直到自家工厂订购个车辆交货。记得离别个迭一天夜里,上海客车厂个朋友们为我开了一场欢送会,临走个辰光呢,有一位年轻姑娘依依不舍个对我讲:“侬就搿能走啦?”我对伊讲:“后会有期。”呒没想到,阿拉两家头有一天真个是有缘重逢,成就了一场姻缘,相伴终生。
随着车辆陆续交付,每到下班辰光,从各家工厂开出来个大客车汇聚到沪闵路,一时间车流滚滚,成了一道靓丽个风景线。
从帆布车篷个卡车,到车况不佳个公交车,再到崭新个巨龙车,班车个变化与时代同步。再后来公交、地铁得到了极大个发展,各家工厂个班车陆续停运。往事如烟,眼睛一眨,“轧公交”搭仔“乘班车”已经成了阿拉迭个一代人个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