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突然接到一通紧急电话,院内急诊有一位四肢瘫痪的印度病人,考虑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需要住院治疗。患者名叫约翰(化名),当时已经出现言语不清、四肢瘫痪和呼吸费力等症状,病情极其危重。幸运的是,在华山医院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20天后他已能独立行走,逐渐恢复健康。
病情凶险突然恶化
工程师约翰十分敬业,在印度发热和咳嗽后,仍保持着每天14小时的高强度工作。11月18日,他从印度出差飞抵中国,不料第二天开始出现言语含糊、吞咽困难的情况。11月20日,他的双下肢逐渐麻木无力,行走不稳,随后蔓延至双上肢。外院一度认为约翰是普通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不佳。11月24日,同事毫不犹豫将病人约翰转运到上海,来到华山医院急诊。
急诊团队快速评估后,初步判断约翰可能患有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并伴有肺部感染。GBS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累及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急性起病,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症状通常表现为对称性肌无力,从双下肢开始逐渐上升,四肢远端为主的感觉障碍。
医生立即启动免疫球蛋白和抗感染治疗,并与国际医疗中心联系安排进一步住院治疗。转入病房时,约翰的四肢几乎完全失去活动能力,自主进食和排尿困难,甚至出现氧饱和度波动和二氧化碳潴留,随时可能需要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立即确定治疗方案
国际医疗中心华正豪医生、李薇医生与诊治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神经免疫亚专业组带头人陈向军教授取得联系,迅速组成医疗小组,陈教授判断,这例吉兰-巴雷综合征不是普通型而是急性运动轴索型,如果不及时治疗,致死致残率很高。陈教授决定调整治疗方案,建议由免疫球蛋白滴注调整为血浆置换治疗,同时请重症监护病房协助准备无创呼吸机。医疗小组进一步与输血科制定了血浆置换方案。
治疗团队非常清楚,启动治疗的时间与疾病的预后息息相关,希望即刻为约翰进行治疗。但病人和家属因为文化、语言差异等原因一度迟疑,他们希望与印度的医生讨论之后再决定。
患者病情峰回路转
李薇医生反复与约翰的家人、家庭医生等多方进行病情沟通交流,解释调整治疗方案的利弊考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患方的同意并通过了保险的审批,如期为患者进行了血浆置换。同时,团队予以约翰抗感染、预防深静脉血栓等治疗,并请康复医学科进行评估,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在血浆置换、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共同作用下,约翰的身体状况逐步好转。11月27日,完成第一次血浆置换治疗后,约翰的左手能抬起来了。四次血浆置换治疗后,约翰在医务人员的搀扶下可以站起来了。
随后,约翰继续配合治疗,从坐起、站起到独立行走,再到自主进食,甚至用手机与家人联系。
随着病情稳定,约翰的身体状况逐步达到乘坐飞机的条件,印度医生来接约翰回家了。陈向军教授团队为患者制定了后续诊疗方案,国际医疗团队与接诊医生进行了详细的病情交接,并出具医疗证明请航空公司为患者转运提供帮助。
出院前,约翰拿出一件白色T恤希望得到医护团队的签名并合影留念。“非常感谢你们的治疗和帮助,回到印度后,我一定会通过网络介绍中国的医疗技术!”约翰充满感激地说。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