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 吴南瑶
他们所处的领域不同,年龄有长幼之序,但都在自己的专业上至臻完美,坚守的信念和价值也在相近的维度。
他们有着不一样的闪闪发光的灵魂,当被时代、被生活、被岁月裹挟着向前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坚持初衷与本心,坚定而又真诚地对待生活,坚持做人的高贵与格调,追寻自我的同时给予人们正向而积极的影响。
回眸“星期天夜光杯”封面人物,愿更多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些不随时代变化而始终可敬的东西,汲取更多面对挑战的勇气。
1 理想不老
这辈人是丰富的,难以尽述的,他们大都直面过大时代的波涛,是拥有根植于民族、国家未来的志向,而后能克服逆势,坚定前行的人。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懂得理想主义的真意,而更令人感动的是,不避世、不落伍,他们至今敏感于时代和当下的苦乐。他们以生命的芳华,树立了榜样。
202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但放弃了大部分奖金、血液学著作稿费,放弃了“神药”专利,只为了奖励后学,为了让同行的科研条件更好些,为了让白血病人吃得起药。所以,在生活了100年的上海,他上无片瓦——至今住在瑞金医院为他租的住房里。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原副社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特聘教授李泓冰动情落笔写下《王振义:一株清贫的牡丹,我做到了》。今年还是全球治疗型乙肝疫苗的首创者闻玉梅院士的九十初度,在自称“梅粉”的李泓冰眼里,闻院士从不骄矜自得,也不愤世嫉俗,家国事业,情义担当。天下士之大者,大抵概莫能外。
今年元月,93岁谢冕的散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海峡出版集团)和诗文集《以诗为梦》(漓江出版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新书发布会。著名诗人林莽先生捉笔,赞叹这位93岁老人当下的文字依然见文化、见性情、见时局、见人间烟火,真正是“汇千岩而为峰”。
今年,92岁的越剧吕派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吕瑞英获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殊贡献奖。90岁牛犇则出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5周年庆祝大会现场。他们都有老艺术家低调谦和的个性,不辞辛劳,只为本行业的大事小情助场掠阵。牛犇为“夜光杯”读者写题词,短短几句写了四遍,就像他对待拍摄对待镜头一样认真。他从不言辛苦,只道感激:我90岁了,还能继续演戏,还能跟年轻人一起进步,内心非常感激。”
研究明代史绕不开的专家樊树志桑榆之年学术力如火山喷发,学生叶檀恭谨为老师作文《世事完缺情可温》,不禁让人联想,恩师对待学术与生命庄严的态度是否无数次激励了病中的叶檀。
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86岁的乒坛“老爷子”徐寅生;84岁的国球传奇,上海元老张燮林;还有年龄上算是小阿弟的中国围棋协会名誉主席,今年本命年的聂帅都是毋庸置疑的老将。如今,他们处不同位,谋不同事,虽然人在圈外,但都心在球(棋)里。
京剧名净尚长荣先生同样属龙,比老聂正好长一轮。本命年沉浸于写回忆录的他为“夜光杯”慨然挥毫,书录东汉张衡《应问》名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正如老友评论家毛时安对他的评价,眼如铜铃,一身正气,做平常人,演不平常戏。
站在八十岁的人生边上,“配音王子”童自荣将自己近年发表在“夜光杯”上的散文集结成《八十而已》。他致敬同行的职业操守和艺术理想,讲述家庭、亲情、爱情、友情点滴,发表朴素而真诚的人生宣言:“我愿意为爱我的人活着,这就是生命可贵的地方,互相激励,生生不息。”
2 开拓不止
他们是承继者,更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创新力努力超越前辈,书写当代文化艺术史的干将。一路走来,他们是寻找答案的人。新的开拓,还在路上。
4月,北大教授陈平原70寿。商务印书馆推出了24卷共44种包含了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教育史各领域研究专著及散文随笔集的皇皇巨著《陈平原文集》。这是学界一大盛事,因为“陈平原教授的学思历程”,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文学术演变的“一份生动的时代证言”。陈平原教授虽已年届古稀,因为当下很多这个年纪的学术领袖都如陈平原教授一样,依然活跃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仍是一位不折不扣、怀揣着理想和激情的“新青年”。
同为古稀之年的“金牌编剧”高满堂在龙年新春上线的电视剧《南来北往》引发热议。下生活,四十年的创作规矩一直坚守。沸腾时代里平凡人的故事说不尽,高满堂说:还有很多故事没说,还有很多感怀没表达,莫愁前路无知己,我不想下车。
今年,叶兆言《璩家花园》出版,这部展现共和国七十年间普通人悲欣交集的长篇在他心里的分量很重,他对一众好友说:“我想把这本书留给女儿。希望她会为此骄傲,自己的父亲写了这样的一本书。”
张婴音写姐姐张抗抗,肖铁写父亲肖复兴,王干写好友梁晓声,人与人之间的默契是因为爱,更是因为懂得。写作与生活在日常点滴中运转着,生活也在写作中变得丰饶。作家有不同的定义,但正如叶兆言说的,就是喜欢写,天天写。梁晓声曾经在散文中呼吁人们“不要忘记开口唱歌”,每个人都有一首生命的歌,作家用文字谱曲,化作旋律在读者的心中流淌。
今年夏天,姜文正在拍摄他的新电影《英雄出少年》。导演、作家胡雪桦专程去探班,为发小写下同样激情洋溢的文字:岁月孕育出了敬畏和热爱自己事业的勇敢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伟大的艺术家总会说,他(她)下一部作品将是最好的作品。
这个夏天是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15岁生日,也是“MISA之父”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六十岁的生日。从某种角度看,姜文、余隆都是天生使命感很强的一种人,他们要完成自己的传递,才能无愧无憾自己的一生。他们提升了自己所处行业的国际地位,也推动了国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同样在夏天,史依弘以“依依向梅”专场,连演七天梅派戏,致敬梅兰芳130周年诞辰、梅葆玖90周年诞辰。她的头上戴着梅派大青衣的耀目光环,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光环的重量。选择了梅派,便是选择了一种人生:一刻不能放松,也不想放松。
今年,因为身体原因久不露面的先锋派作家马原带着童话新作《勐海童话》在夜光杯开出了独家专栏。哈尼族没有文字,只有口口相传的历史。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上的姑娘寨是马原的第二故乡,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为这个哈尼族聚居地做点事,借助其历史和传说,从小说家的角度,做“我的展望、我的介绍、我的描述”。
上海书展上,邱华栋带着《现代小说佳作100部》和《空城纪》而来。平衡繁杂的日常事务,依然保持写作的激情,只因内心深处文学的种子,它一直在发芽。作家陈丹燕则以非虚构小说《阿玉》分享了爱的教育:姑姑阿玉——没有上学读书、嫁人生子,却照顾一家三代人……
当严肃文学作家坚持以笔以独立的思考与时代相处,捍卫尊严的时候,我们则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慰藉,获得力量,这或许正是文学永生的意义。
3 未来有光
他们有无畏、强大的内心,绝不迎合潮流,而是以深刻的洞察和过人的才华获得关注,影响了年轻一代的审美取向。
从身份与年龄看,将已成为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归入小将似乎有些委屈。一样是流量明星起步,他很早就自知做偶像不能长久,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始终记得老师和他说,学演戏,就是掰枝子,一根,两根……去掉那些花活儿,修剪,然后利落。演戏如此,做人亦然。
今年,朱洁静凭《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兰芬”一角拿下第32届“白玉兰”榜首殊荣。朱洁静用10年的时光和一个个截然不同却光彩各异的角色作答——只要想跳、只要热爱、只要坚持,“‘花期’就会自动延续,你的舞台如同旷野、你的人生永不设限”。
王羽佳,当今世界古典乐坛炙手可热的顶尖钢琴家之一。主持人曹可凡跨越十二年,先后对其进行两次访问。在“云巅之上”,她却习惯用这三个问题让自己回到大地,那就是——“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怎样达到那个程度?”
85后作家代表的张怡微代表了喧嚣时代的安静存在。她一边教书,一边致力于描写当代青年的生活与困境,和作家本人一样,书中的人物从未放弃建立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秩序。她和读者们共同成长,练就了以毫不怯懦的姿态,面对生活的真相。
2024年,一本散文集《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让素人作家周慧火爆出圈。而此时的她已经不年轻了。生活如何摆脱苟且,找到诗和远方?她更像千万个我们,平凡,但不普通,因为够努力,绝境中,生出了光。
时光有情,年年岁岁,读者、作者、编者,“夜光杯”牵起新老朋友,承载万般情谊。名家与素人,因文学、阅读结缘,成为“夜光杯朋友圈”的一员。
回眸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