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耀福
我少年时喜欢看电影。看露天电影是那时候的唯一选择。
露天电影的放映点在离我们家不远的泥墙圈小学。沿河笔直向东,过浦东南路有一条叫胡家木桥的小路,不宽,因架设在张家浜河支流上的木桥而得名。那桥在我的印象中有点单薄,走的人一多,桥板会颤动。过了木桥就是泥墙圈小学。
知道有露天电影看的那天晚上,我们兄弟连吃晚饭也全无心思,草草地喝一碗泡饭,抹一下嘴巴,就端起小板凳或者干脆扛一条长凳,和邻家同龄孩子结队出发。
一场露天电影的票价五分钱,站在买票的小窗口前,是不是要买一张票,我一直纠结。如果我口袋里有几分零用钱,同去的小伙伴又少,我会买一张票,那电影票是油印的,宽一寸长两寸的大小,只是每一场电影票用的纸色不一样,白的、粉色的、浅蓝的都有。比较多的场次,我不买票,我没那么多零用钱。混在人群中,仗着人多势众,又是夜色降临,乌压压一片,我混在其中逃票。有一次,大家挤在小学门口,不知谁鼓动起哄:“挤啊冲啊!”一大群乌合之众居然真把学校大门撞开,蜂拥而入。
看露天电影,我们喜欢坐在放映机旁边,一方面与高高挂起的银幕距离不远不近,视觉效果佳,太远了,会被前面的观众挡住视线,太近了,头要昂得很高,头颈骨吃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近距离地看放映员忙碌,听放映机转动胶卷时发出的“沙沙”声响,很悦耳。放露天电影有个叫“跑片”的环节,当天晚上,放映队租借的一部电影胶卷会在浦东别的地方错时放映,在泥墙圈小学放映之前或之后,往往还要赶杨思桥、三林塘、洋泾镇的场子,绝大多数都衔接得很准时。偶尔有一两次,送胶卷的因为各种原因也会脱节几分钟。那时全场一片漆黑,只有放映机旁亮着一盏灯,很安静,内心又都充满期待,直至校门口响起专送电影胶卷的摩托车“突突突”的轰鸣时,大家会情不自禁地欢呼:“来了来了!”等待虽然仅仅十来分钟,但是心里的感觉似乎等待了很久。
在泥墙圈小学操场上,我看过的露天电影有《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夜半歌声》《三毛流浪记》《家》《柳堡的故事》《铁道游击队》等。
这天,我们在学校的篱笆墙外面,远远的从银幕反面看电影,我记得是赵丹、上官云珠和李天济演的《乌鸦与麻雀》。银幕离我们稍远,上面的人物也都是反的,但声音与在正面看的时候一样,我们也算过了一把瘾。
回忆那个晚上,我们孤零零的几个“小赤佬”,只因迷恋电影,坐在学校外面的胡家木桥栏杆上,那情景像是在黑夜中的几只“小麻雀”,只是不知道“乌鸦”在哪里。
许多年之后,应上海电影制片厂之邀,我参与了一个电影剧本的写作。在永福路52号,遇到在上影厂文学部任编辑的李天济老师,说起我少年时第一次看《乌鸦与麻雀》的情景,李天济听了哈哈大笑,笑得他那很有特点的翘下巴都抖动了。他说:“你那时一定想不到演‘乌鸦’的,现在就在你面前吧?”又强调说,他并不是真“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