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在进行检验鉴定 采访对象供图
在操作台前,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技中心生物物证室副主任杨帆正处理一只沾满泥浆、恶臭扑鼻的袜子。经过5小时的细致工作,他从袜口卷边提取到了关键生物信息,锁定了一个有前科的盗窃人员。
自2014年从警以来,杨帆经手的生物物证超过1万件,为2000多起刑事案件提供了关键线索,仅在5年内就直接助力破获了46起命案积案。他率队帮助230多个失散家庭重新团聚。他还勇于创新,研发出“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为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作出了贡献。
处理检材一丝不苟
追求“极致”是同行对杨帆的一致评价。在处理检材时,他总会反复论证,甚至略带强迫症地用最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
1997年初夏,淀山湖畔发现一具无名女尸,案件因无死者身份、无社会关系可排查、无侦查和技术手段可使用而成为“三无”案。24年后,这起案件再次摆到了杨帆的面前。“用最新技术对当年的物证再检验、再突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他把死者贴身衣物的隐私部位剪成几十片,交叉运用多种新科技,最终提取到了两名男性的生物信息。
通过前沿比对法,帮助侦查员找到了其中一名男性,确认死者就是他的妻子。随后,杨帆团队辗转全国多地,采集检测生物样本100多份,最终锁定了嫌疑人,正是检材中的另一名男子。杨帆总能另辟蹊径,从看似无关的物证中提取到关键信息。他从勒死死者的毛巾背面、被遗弃的行李箱塑料内层角缝中,甚至墙皮上找到了破案线索。他的努力,让尘封的物证“说话”,为正义发声。
助力失散家庭团圆
杨帆还致力于失散亲人的亲缘关系认定工作。2021年7月,家住上海的63岁老胡向警方求助,他从小被人领养,与亲人失散。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认祖归宗的意愿愈发强烈,希望找到自己的亲生家庭。
经过全国打拐数据库比对无果后,杨帆利用自己研发的“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发现身在江苏句容的方先生可能与老胡属于同一个家族,存在亲缘关系。民警在句容找到了69岁的方老先生和他的兄弟姐妹,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58岁。杨帆设法重建已去世的方家父母基因模型,再与老胡生物样本开展比对,最终确认了老胡与方家兄弟姐妹的亲缘关系。
在认亲现场,老胡与从外地赶来的两位同胞兄妹含泪相拥。这是“团圆”行动中在上海找到的失散时间最久的一家人,时隔63年后重新团圆。
自2021年“团圆”行动以来,杨帆团队已为230多个失散家庭重新团聚提供了有力科学依据。每一次的认亲现场,杨帆宣读鉴定结论时,眼眶都是湿润的,深感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科技为正义服务
创新是杨帆工作的第一动力。在2002年的一起案件中,一名“摩的”司机在荒郊野外遇害,头部遭受重击。侦查员从河水中打捞出作案工具——一把断裂的、木柄上缠着黑胶布的橡胶榔头。受限于当年的检验条件,无法提取到其他有效生物物证。
18年后,这件唯一的物证摆在了杨帆的案头。他面对这把经过河水浸泡加上岁月侵蚀且头、柄已断裂的榔头,一遍遍推演作案过程,小心翼翼设计提取方案。经过两天的努力,从包绕榔头柄部的黑胶布上找到了突破口,提取到了可作为证据使用的完整生物信息。他使用“化整为零”的提取方法,给了物证重新“开口”的机会。侦查员据此追踪,一周后将潜藏18年的凶手抓获归案。
杨帆带领的生物物证室是全国唯一由省级公安机关主办的法医物证领域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目前正在推进全国首家新型生物物证数据库建设,致力为实战打击提供新质战斗力。同时,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做实验室工作,要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杨帆说。他身旁的检验仪器上印着一行大字:科技为正义服务。这不仅是他的心声,也是他一直以来奋斗的方向。 本报记者 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