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丽伽
有这样的一个建筑IP,它修建了整整180多年,终于在距今680年前(1345年)真正建成,并在此后的几百年见证了百年英法战争、普法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为了建造圣母院,巴黎人还扩大了岛屿面积,并铺设了新圣母院路,这条道路成了中世纪巴黎城内的第一大道。但是真正让这座教堂走向世界的还是艺术,1831年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使这座教堂蜚声世界。
《巴黎圣母院》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中国观众最熟的版本是1956年由让·德拉努瓦执导,吉娜·劳洛勃丽吉达和安东尼·奎恩等主演,上海译制片厂配音的电影版。邱岳峰为圣母院神父弗洛娄配音,赋予了角色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李梓为吉普赛姑娘埃斯美拉达配音,甜美而动人。时汉威为敲钟人卡西莫多配音,成功地表现出了角色的孤独、善良以及对埃斯美拉达的纯真爱恋。
近期正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的音乐剧版本,首演于1999年的巴黎,由Gilles Maheu执导,如今已经有超过25年全球巡演的历史。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多个艺术形式方面实现了创新,让这个有着厚重历史背景的作品焕新。首先全剧通过50多首曲目来推动剧情的发展。音乐则融合了古典音乐、摇滚乐、民谣等多种风格,还有着吉普赛音乐的基调、教堂音乐的元素以及摇滚乐的激情,使得音乐既具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感。剧中的单曲《美人》(Belle)曾获世界音乐奖,并被众多著名歌手翻唱,也让这部音乐剧有了更多受众。
与传统音乐剧不同,《巴黎圣母院》采用了歌唱与舞蹈完全分离的形式,即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这种分离使得歌唱演员可以专注于表达人物的情绪和故事的戏剧性,在本质上,更接近雨果的浪漫主义的本意。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音乐剧显得更加恢宏瑰丽而富有张力,呈现出一种情感化、意象化的浪漫史诗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雨果的雄心与激情,也使得音乐剧在艺术表现上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舞美采用了隐喻丰富的“石墙”,用横竖经纬分割成高度都不小于2米的长方形墙面,每一块被分割的墙面宽高都是按照黄金分割法进行的。这种抽象的形式感,不仅为全剧铺垫了厚重的底色,也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运用现代道具如金属防护栏和汽油桶等,打破了传统的年代感,使舞台呈现出一种跨越时代的现代感。也因为这些很当代的元素,所以虽然故事设定在15世纪,但探讨的社会问题,如宗教压迫、社会不公、难民身份、人性复杂等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
剧中的舞蹈融入了跑酷元素,使得舞蹈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创新性。舞者在舞台上进行了类似于跑酷中的攀爬和跳跃,在没有绳索保护的情况下,顺着模拟巴黎圣母院“石墙”的结构攀爬而上,营造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氛围。他们在地面、墙上、空中等多维度进行表演,与跑酷中对城市环境的利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看过去年夏天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就一定不会陌生法国当代艺术的融合。这部诞生于25年前的音乐剧早就将舞蹈、运动和杂技三大表演形式融为一体。除了跑酷元素,还融入了攀岩、杂技、霹雳舞等多种风格,打破了传统音乐剧的界限,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表现埃斯美拉达的场景中,舞者们通过狂热欢快的舞蹈,生动地展现了她奔放的内心和对自由的渴望。这种舞蹈不仅丰富了角色的形象,也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在攻打圣母院的场景,舞者们以“跑酷”的形式展示血腥与挣扎,通过这种充满力量和速度感的舞蹈,营造出强烈的戏剧张力,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剧情之中,感受到那种紧张和冲突的氛围。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正是通过这些创新的舞台尝试,成功地将一部百年历史的文学经典转化为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舞台艺术作品,也为我们提出更多经典作品改编的思考。
一代一代艺术家把巴黎圣母院的雄伟轮廓、高耸的塔尖、精美的雕塑等元素,变成了他们艺术灵感的来源,甚至在电子游戏等领域都有所体现。例如单机游戏《刺客信条》就有一个版本的背景设定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其中巴黎圣母院成为一个以非常逼真的方式重现的游戏场景,使玩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法国的历史文化。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民族文化的象征,也展示了人类创造力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