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
农历蛇年即将到来,湖南维山古墓的生肖壁画“有猫无蛇”一时间火热全国。其实,古墓十二生肖的形象不只有猫取代蛇是有争议的,由于壁画上没有文字说明,一些生肖形象究竟为何全靠揣度,在相关的早期文章里,虎、猫、猪等当初都是有争议的。猫与虎的形象是相似的,宋朝画猫家何尊师认为“独耳大眼黄不同”,十二生肖里有虎而无猫,古墓的壁画也不太可能既有虎又有猫。愚以为,壁画中现在认定为猫的或为虎,被认定为虎的其形象则更像熊,蛇或许是被熊所取代了。
熊崇拜一直占据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周礼·夏官·方相氏》记载,方相氏头戴四目黄金面具,蒙熊皮,行驱疫之事。汉及汉以前镇墓兽形象多似熊非熊。《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左传·昭公七年》曰:“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淮南子》(佚文)曰:“禹治鸿水,通轩辕山,化为熊。”黄帝、鲧、大禹等上古时期的部落领袖都与熊传说有着联系。楚王以熊为氏,楚国灭亡后,国人多以熊为姓,以念亡国。时至今日,熊姓多集中于原楚国境内的省份,维山所在的湖南也是熊姓大省。此外,维山所在新化县还有座大熊山,《史记》有“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记载,有考证认为,“熊湘”即指大熊山。可见,该区域与熊崇拜有着紧密联系,熊入十二生肖,并不奇怪。
但是,为何十二生肖里独独取代蛇呢?很可能是熊与蛇都有冬眠的习性。从冬眠中再次苏醒被古人看作起死回生,寄托着涅槃重生的期望。南阳汉画像石中就有大量的熊形象。此外,湖南也是多蛇的地区,有人猜想墓主人很可能生前为蛇所伤,甚至因蛇而死,因而忌讳蛇。古代墓葬中,属相忌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也或许是墓主个人因属相相冲、五行相克等忌讳导致蛇被取代,因此仅为孤例。
实际上,十二生肖的雏形在先秦时,就未记载“蛇”。无论是北方出土的放马滩秦简,还是在楚地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和孔家坡汉简,记载的十二生肖与今天都有出入,但各版本里都有“虫”或“蟲”,而无“蛇”,只是我们一般都将“虫(蟲)”释读为“蛇”。《说文解字》释“虫”:“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另有对“蟲”的释义为:“有足谓之蟲,无足谓之豸。”《尔雅音义》卷九“释蟲第十五”说:“今人以虫为蟲,相承假借用耳。”“蟲”有足,“虫”与“蟲”相通,往往互用,尤其是民间。因此十二生肖在最终定型前,虫(蟲)未必是专指蛇。古墓壁画以熊代虫(蟲),其实也不足为怪。
古墓壁画上的十二生肖另一大怪异之处是排序与主流顺序完全不同。东壁从左至右依次为:猴、猪、鸡、虎、马、羊;西壁从右至左依次为:兔、鼠、龙、牛、猫、狗。仔细推敲,可以发现是把民俗中最重要的动物放在中间两个位置:东壁鸡可以视作凤鸟,虎或为熊,无论是虎还是熊,也都有居中的地位;西壁居中的龙自不必说,牛作为三牲之首具有崇高的地位。从该墓的排序看,或许是猫取代了虎,与狗相邻。宫廷养猫的风气始于隋唐,到宋代深入民间。处于唐宋之际的维山古墓,把受人喜爱的猫替换虎,也是极有可能的。
其实在民俗文化里,蛇自古以来就有涅槃重生、不死长生的吉祥寓意。因此,蛇也是一种吉祥神兽。如螣蛇多与神龟并称,被视为玄武的分身。在明代,蟒服常被皇帝赐予有功于国家的文武大臣。《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载:“蟒衣如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蟒衣是“像龙”之服,差别在于龙五爪,蟒四爪,甚至个别蟒服也是五爪。蟒服上的蟒与龙形象相似,却并不是龙,而是王蛇。《尔雅注》说:“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明代赐服不仅仅是把蛇演化成龙形,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的鱼、牛、麒麟都化作了龙形。
维山古墓壁画生肖的争议,是一个有趣的谜题。在此提出个人一些不同观点,以期能以更多的视角,来理解民俗文化变迁,揭开这幅壁画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