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迎春(外一首) 灵蛇报春(年画) 米沃什诗歌《在溪边》读札 冬日漫步衡山路 徜徉绍兴,品千年文化 牵年米和缝年衣 有了心事的人,就有了往事
第14版:夜光杯 2025-01-14

牵年米和缝年衣

袁河

昔日,井冈山山区还没通电,过年所需要的物资,大部分要用手工准备,这里说说牵年米、缝新衣。

我当知青的那个乡有一个习俗,各家在年前要备好一家人正月吃的白米,这就至少要把两三担谷(100斤为一担)牵(砻)成糙米,再把糙米舂成白米,这一习俗叫作牵年米。上世纪60年代前,没有电,也就没有碾米机,靠的是一种叫砻的工具来把稻谷加工成稻米(糙米),砻谷时,把稻谷放在砻上方的斗中,人用力推拉弯钩的横梁带动砻的上盘转动,碾压过的谷壳和稻米落入下方的木盘中,木盘底部有一个孔,通过这个孔把谷壳和稻米扫入底下的谷箩里。由于要通过人不断动牵弯钩的横梁才能使砻上盘转动,所以老表把这个过程叫牵米。牵(砻)两三担谷倒不难,夫妇二人一天就可以完成。

筛好后的糙米再用臼(也叫夯)和椎(也叫槌)舂。一般在空闲的雨天舂米,舂完后还要用麻筛把里面的米糠筛出来。要舂好这么多的年米,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

下乡的头两年,为牵年米,真苦了我们几个知青,到手的稻谷,不知怎么牵成稻米再舂成白米,好在有众乡亲鼎力相助,才吃上自己种出的大米饭。

再说缝新衣。那时,关北还没缝纫机,裁缝师傅的工具只有剪刀、尺子、灰包。缝衣服只能用手工操作,一天缝不了几件衣服。由于年底前要做衣服的人家很多,因此,各家主妇要提前很久请好裁缝师傅,约好时间。

上世纪前,山区的小孩衣服和女装是偏襟,从事体力劳动的男子和年龄大一点的男孩穿短装,其他男子穿长衫。当时在山区小店里能买到的布料花色品种少,大多是平纹布。斜纹的卡其布少且贵,买的人少。平纹布主要是士林布、毛蓝布、墨青布、白洋布几种。卡其布主要是青(黑色)卡其、蓝卡其这些。还有从邻县过来的一种土布(太布),这种布粗但很耐用,主要是农村中年男子做长手巾,在干活时用来揩汗和平时洗澡用。农村妇女通常用一块一尺宽、二尺左右长的黑布裹在头上用来挡灰、遮阳和掸掉衣服上沾的灰尘,也叫掸脑布。

如果家里的主妇勤快能干,下雨天或冬天的夜晚会抽空给小孩和丈夫做一双布鞋,留到正月拜年时穿。做布鞋是一件很耗时的事。在夏天就要着手准备:把不能穿的破衣服拆开洗净晒干成一块块旧布。然后在门板上抹一层米糊贴一层旧布,把整块门板贴满,要贴五六层,关北人叫打壳。再把这一层层旧布粘成的布壳晒干后从门板上揭下来,留着做鞋纳鞋底用。

纳鞋底更是一种非常费时间的活,先要做鞋底和鞋面样,再把粘成的布壳按鞋底样剪出多块布壳料,一双鞋底大概要剪20多块。布鞋面按同样的方法剪出来,一双鞋面只要剪六块就行了。然后把剪好的鞋底料叠好,用预先搓好的鞋绳纳成鞋底。用新布做鞋面,上面叠放上几块剪好的布壳料,再用线和布条把鞋面和剪好的布壳料缝好,最后把鞋面和鞋底连接成一双新鞋。

当年的农村妇女白天除了要跟自己的丈夫去田里劳动外,还要做洗衣、喂猪等忙不完的家务活,新鞋只能在晚上做。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农家的主妇,其劳累程度现代人是很难想象到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