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带来了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的建议,引发热议。当时她反复说,这不是为了简单地加一块牌子,而是要提高社区医院的综合健康管理能力。
两年后,再次在上海两会上遇到金迎,记者对她的称呼也从“金主任”变成了“金院长”——2024年5月,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第二冠名“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医院”,并正式挂牌,成为沪上第一家“社区医院”。今年,金迎带来了这条建议的“2.0版”:加快上海市社区医院冠名。有人纳闷,不就是一块牌子的事儿,真那么重要吗?大会间隙,记者找到金迎,和她聊了聊“较真”的原因。
中心终于变成医院
昨天上午9时,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同一时间,打浦桥社区医院第一批赶早来看病的居民已完成就诊楼窗口前排队付费、取药。这里已建成全市首家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首批社区护理中心……“‘中心’和‘医院’无论是名称还是性质都有关键的区别。”金迎分析,在功能定位和服务内容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预防、保健为主,重点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医院”更侧重于提供医疗服务,包括门诊、住院、手术、基础的急救和影像检查等。在她看来,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提升,可往往会忽略或者不信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直接前往“医院”就诊——这加剧了分级诊疗落实难、医疗机构分工协作难的问题。
挂新牌不能走老路
两年前,提出“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的建议,她其实考虑了挺久。2019年起《关于开展社区医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提出加快推进社区医院建设。此后,从国家到上海,基层医疗得到长足的发展。可问题还有不少:社区医生“留不住”,居民只想过来配个药等等。“‘社区医院’的冠名更容易让居民将之与医疗诊治直接关联,从而增强专业性和可信度,可以让居民更多地利用社区医疗资源,促进基层首诊与分级诊疗。”金迎表示。
记者了解到,继打浦桥社区医院挂牌后,申城又有1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新”社区医院。然而,各区差距较大。因而,金迎在今年两会又带来了《关于加快上海市社区医院冠名》的建议。挂新牌,不能走老路。金迎却认为,社区医院不是重回“地段医院”,而是要以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为抓手,最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过去一年来,上海还在推进落实上级医院50%号源优先下沉社区,新增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建设社区康复中心,一系列举措让更多人“留在”家门口的医院。
金迎希望,今年每个区都能有一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成功。她也建议建立社区医院建设跟踪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居民感受度。 本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