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日喀则十日
第10版:特别报道 2025-01-17
从1月7日地震发生至今,第一时间中止休假返岗的援藏干部,紧急集结凌晨赶赴灾区的医疗团队,共同交出一份上海抗震救灾的“答卷”——

日喀则十日

日喀则市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临时板房区域正在进行室内设备的安装调试,为后续即将开始的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保障

森嘎村全面开展灾后重建准备工作,大型挖掘设备正在对已损毁的危险房屋进行拆解

日喀则西站附近的救灾物资收储仓库这几日正源源不断地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救灾物资,志愿者们在为刚刚抵达的一整车黑龙江大米卸货

上海援藏干部贴心地为坚守岗位的拉孜县中心医院女性医护人员送来了女性护理用品以及暖宝宝等生活必需品

本报特派记者 李一能 文 徐程 图

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正在休假中的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紧急集结,在第一时间返回岗位,深入灾区一线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次日凌晨,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华山医院组成的医疗团队搭乘东航班机赶往日喀则。10天来,上海援藏团队与当地干部群众密切配合,发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战斗精神,克服了诸多困难挑战,有力支持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推进。

今年是上海援藏30周年,也是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人才在藏工作的最后一年,答好抗震救灾这一“考题”尤为关键。通过连日走访,记者发现,上海援藏多年来的经验积累,以及上海特色的精细化理念,正在这一特殊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十年积累共襄震灾救援

1月14日,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医生背着氧气瓶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完成了最后一台骨科手术。当天下午1点,最后一位患者脱离呼吸机,转入术后观察和康复阶段。圆满完成驰援日喀则任务的上海医疗队今日凯旋回沪。

地震发生后,由12人组成的这支上海医疗队于8日凌晨出发赶往日喀则。之所以要克服高海拔、余震不断等不利情况,征召这批上海专家紧急入藏驰援,是因为灾区转出有待手术的患者中,部分是难度极高的骨盆手术。在地震中,骨盆最容易被压碎,如果不在当地尽快进行手术,长距离转运中就很可能加重伤情,导致病人面临致残甚至致死的风险。

在此后的5天中,上海医疗队成员背着氧气瓶上手术台,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完成了数十台危重病人的手术,所有患者顺利进入术后观察和康复阶段,在此过程中还完成了当地首例微创骨盆手术。在病人肋骨骨折,全麻会影响肺部的情况下,医疗队创新采取了在腰麻条件下进行了微创手术的最优方案,为在高海拔地区开展高难度骨科手术积累了经验。

“这次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海‘组团式’医疗援藏近十年来的积累。”医疗队随团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狄建忠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上海应急体系日趋成熟完善,对于突发情况的应对,已经能做到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响应。地震发生当日,上海医疗队从组建队伍到做好出发准备仅用半小时,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为争分夺秒挽救生命争取到了“黄金时间”。

此外,上海医疗队与当地医疗力量的紧密配合也非常关键。狄建忠曾作为第八批上海市援藏人才在日喀则市工作三年,在此期间,他见证了上海援藏帮助当地医疗水平跨越式提升的历程。通过推广人才轮换、专家授课、师徒传帮带、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了医疗帮扶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突破。

从2015年开始的组团医疗援藏,使得当地的医护人员管理体系采用了上海的管理模式,能快速融合到整个团队中,因此在本次紧急任务中,上海专家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并没感受到违和感,双方配合默契融洽与沟通的顺畅,是本次任务成功完成极为重要的原因。

从2016至2017年间,上海援藏团队帮日喀则医院建成DSA血管造影术需要的相关技术,能够通过DSA进行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能在微创的条件下精准止血。狄建忠表示,如果不是几年间积累下的条件,此次医疗救援也无法完成得如此顺利。

专业仓储优化物资发放

连日来,定日县地震灾情牵动人心,尽快将救灾物资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切。随着来自全国各地官方、民间救灾物资进入灾区,问题随之出现。一边是堆积如山的救援物资,一边则是随时变化的灾区需求,要将双方进行精准匹配,高效完成物资发放,优化物流仓储环节尤为关键。

在受灾严重的日喀则拉孜县,上海援藏公寓已经成为了仓储基地,摆满了各种救灾物资。记者注意到,这里的救灾物资数量、品类很多但并不杂乱,所有物资都被归类存放,例如服装、鞋子的颜色、尺码被精准分类,进入临保状态的食品也被挑出单独存放便于优先派发。援藏公寓经过一番紧急改造,犹如一个管理井井有条的电商仓储基地。

“如果没有做好分类盘点工作,这里很快就会被海量物资淹没,所以必须把前端工作做好做实。”上海市第十批对口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宫爱如告诉记者,为了提升物资周转效率,援藏干部利用上海经验,精细规划设计最为合理仓储布局,做好物资的先进先出,确保其周转率,并规范捐赠单、接收单机制。物资发放到位后,还引入对救灾物资的日常跟踪审计,确保捐赠规范有序,不让社会各界的爱心受到伤害。

宫爱如表示,完善物流仓储体系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要掌握需求。灾区物资的需求情况是动态变化的,例如灾情发生之初,方便食物和饮用水的需求很大,但过了一段时间后,食品的需求量就会大为减少,暖炉、太阳能设备之类的生活物资需求量则会提升,还有一些物资需求的突然出现是意想不到的。比如拉孜县中心医院有不少女性医务工作者,地震发生后她们就一直坚守岗位没有回家,妇女用品成了她们此时最大的需求。“在掌握这一情况后,我们立即为她们送去了物资,关键不是在送,而是要想方设法收集需求。”

除了收集受助方需求,作为对接上海救灾物资的管理方,上海援藏拉孜小组需要与捐赠方保持密切联系,指导其捐赠当下或是下一阶段紧缺物资,避免无效捐赠浪费运力、占用仓储空间的情况发生。“我们就像是一个中介平台,要对接好捐赠方与接收方各自诉求,才能提升捐赠物资的流转效率。”宫爱如告诉记者,之前有一家企业捐赠了100吨生物燃料,为了避免二次装卸,援藏干部提前梳理了各乡镇的需求,为运输企业规划出一条卸货路线,既满足了基层的实际需求,也缓解了仓储压力。

在经历了不断探索优化后,上海援藏团队正以上海思路为解题方式,引入专业电商物流仓储系统,逐步建立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让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物资得以与受灾群众的需求顺畅对接。

灾后重建进入规划阶段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从救援抢险转为安置善后,灾后重建被提上了议程。这几天,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市住建局副局长梁靓经常只睡两三个小时,整天穿梭在定日县受灾严重的几个乡镇,一直忙碌到天寒地冻的深夜。他的工作就是与当地干部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一起对整个灾区的房屋安全状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评价。

根据科学分类,地震灾区的建筑根据受损的程度被分为红、黄、绿三个级别,红色和黄色主要结构严重损坏,基本以拆除推倒重建为主。而绿色则代表一般损坏,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判,确定其是否需要加固修复或是可以直接使用入住,这是灾后重建工作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截至1月16日,灾区建筑“红黄绿”的标注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专家组将在1月20日前后完成后续研判,确定哪些房子该留,哪些房子要拆,为接下来的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房屋设计方案的制定打下基础。

梁靓告诉记者,上海负责规划重建的,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定日县,以最严重的长所乡为例,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约占99%以上。为了尽快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1月15日,以同济大学牵头成立的31人工作组从上海赶赴日喀则,目前已经来到定日县,全面展开调研工作并针对灾后县域规划、27个村的村庄规划及建筑设计,推进灾后重建进程。

“灾后重建工作除了在第一时间引入专业设计团队,还要让当地百姓能看到未来重建房屋的样子。”梁靓说,西藏地区的民居式样非常独特,群众对重建房屋建筑布局和颜色风貌都会有一定的要求,而另一个关键点在于,重建建筑要满足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或生产需求,例如放置生产工具的空间、饲养家畜的区域等,都要在设计中被充分考虑,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不能被割裂,这一区域特色是梁靓这两天在灾区走访最直观的感受。

“在完成大致总体规划方案后,我们会争取尽快能拿出一两个受灾最严重村的详细重建规划方案,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参考。”梁靓表示,专家组目前在长所乡受灾最严重的森噶村和古荣村开展工作,正与当地政府部门、受灾群众进行深入沟通,听取各方意见,尽快将规划落地,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本报日喀则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