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1日 星期六
金蛇纳福 古运河上清名桥 闲话“蛇谜” 父亲在身边 弋阳大禾米粿 春节里的“布丁外交” 这张方桌
第8版:夜光杯 2025-01-29

弋阳大禾米粿

西坡

过年吃年糕,是件极其应景的事儿,也是公认的年节食俗。

说起年糕,我眼前便映现出不久前央视为迎接新年而拍摄的一部专题片的画面:弋阳的老乡们穿戴充满古风的服饰、高唱“弋阳腔”,极富表演性、极具仪式感地呈现千年不变的弋阳大禾米粿正确打开方式……

那么,什么是弋阳大禾米粿呢?

我们不妨打破常规,把解释程序倒着来。

粿,就是人们熟悉的年糕。年糕在不同的地方,称呼有所不同,其呈现方式跟我们惯常认识的也有所不同。

大禾米,是一种承继了上千年的稀有稻种——禾秆高达2米,即使经过改良的品种,也有1.5米高。这种谷种属冷水稻,颗粒大、产量少、生长期长,直链淀粉含量稳定介于籼米和粳米之间,胶稠度为中,平均精蛋白质含量80%,消碱度优。

上世纪60年代,大禾谷种子作为少数仅存的中华千年原种,连同其他三个原种被有关方面纳入国家级种子库收藏。为了保护那100多亩“大禾谷”原种,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国家每年投入200万元经费。在当时那是个令人不敢想象的数字。如今,我们还能看到绵延数公里、高达3米的围墙,目的是阻止围墙外其他稻种授粉期的花粉飘落到育种基地。

说来神奇,大禾米的最佳用途,不是煮米饭而是打年糕。用大禾米打年糕,不用掺杂糯米或籼米,口感自然滑糯且有韧劲。

弋阳,江西省上饶市下辖的一个县,革命老区。发源于此间的“弋阳腔”,乃中国四大声腔之首,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境内龟峰是5A景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年糕制作工艺被列入江西“非遗”项目。以上三项,可谓“三足鼎立”;倘若再加“方志敏故乡”,堪称“四手联弹”。

年糕不稀罕,东西南北中,均有出产,稀罕的是荣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全国仅有两席——上饶弋阳(2006年)和宁波慈城(2024年)。

弋阳年糕能拿下如此含金量十足的“头衔”,一靠特产“大禾米”打底,二靠独门“三蒸两百锤”加持:把浸泡过的大禾米洗净,放入蒸锅中蒸熟,然后用20斤大锤和粗木棍将蒸熟的米饭捶搡一番。这个程序重复三次,才算过关。经过此番操作的年糕,口感柔韧适中、软而不粘。

我的体会也确实如此,举例说,桂花糖水年糕或当地惯常做的炒年糕(与肉丝、豆芽、冬笋丝、青菜协作),年糕片与片之间几乎没有粘连、纠缠、叠加、合并,其边缘清晰,不塌不糙,形态完整挺括;相比之下,其他有些地方的年糕恐难臻完美,更别提韧劲和弹性了。尤其在外表上,无论煮前还是炒后,弋阳年糕总是给人纯净洁白、细皮嫩肉、仿若带皮和田仔料的感觉,让吃货平添一分先尝为快的冲动。

然而,“三蒸两百锤”也带来一个严峻问题,即产量有限,以致市场不大、影响不广。如何突破困局?当地老乡一筹莫展。为此,著名建筑学家阮仪三的学生蔡博士,出于对家乡“非遗”项目的钟情和佑护,从繁忙的设计事务中分出精力,组建团队,投入弋阳年糕现代制作工艺的研发,希望实现品质不变、产量提升的愿景。我闻之不禁感叹:赓续文化传统、振兴老区经济,还得靠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年轻一代来担纲啊!

俗话说,吃年糕,年年高。不管是饵块、打糕还是粿条、糍粑,抑或年糕,新春佳节,能缺此君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