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体彩即开票“逐梦”亚冬会 “手势舞”助燃“速度与激情” 用科技焕新老场馆
第12版:哈尔滨亚冬会特别报道 2025-02-07

用科技焕新老场馆

——探秘亚冬会比赛场馆

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速滑馆外景图 新华社

一抹绿色,是这个冰雪世界中,最亮眼的存在。

当冬日的寒风呼啸而过,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冰城哈尔滨。升级焕新、旧貌新颜,本届亚冬会,所有项目举办场馆均是已有场馆和设施改造升级而成。绿色和科技的光辉,闪耀在这一片晶莹剔透的北国大地之上,为亚冬会烙上中国“智造”的痕迹。

1 旧貌新颜

在改建场地中,亚冬会组委会在保温、照明、制冷等各个方面都大量投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计,改造升级以“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为原则,简约但不简单。

速度滑冰馆已经有30年的历史,在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的时候,这里就曾经举办过速度滑冰比赛项目。此次亚冬会将在改造一新之后的场馆决出14枚金牌,也是产生金牌数量最多的一个场馆。场馆屋面长100多米、宽20多米的玻璃采光带经过多年使用,保温效果已大不如前。主办方将屋面大面积改装成保温的新型铝镁锰材质,玻璃采光带面积缩减到400多平方米,既保证一定的自然采光,也更好起到保温节能的效果。这种改造不仅让老场馆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彰显了赛事的绿色理念。

场馆是旧的,内里却是科技范儿十足的。本届亚冬会,取代以往的燃油浇冰车,环保、节能又高效的新型电动浇冰车投入使用,在场馆里穿梭忙碌着;数字传感技术的应用,能精准控制场馆能耗,通过智能化管理,优化能源分配。场馆供暖采取绿色能源,赛时场馆的绿电供应也助力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在亚冬会史上首次实现绿电100%全覆盖,这不仅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

科技手段在赛事评判环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短道速滑比赛录像回放系统,不仅能够详细记录比赛的每一个细节,还创新推出“直道+追踪”双屏显示功能,大幅提升了裁判的判决效率。这种技术创新为比赛时缩短裁判长观看时间、准确进行判罚起到重要作用,确保了赛事的公平公正。

2 一路欢歌

有谁会想到,亚冬会的冰壶场馆,原本竟是为了冰球而建。平房区南城第一小学的冰球馆,是全国第一座小学校园里的冰球馆。亚冬会成功申办后,这里被按照亚冬会赛事要求进行了改造升级。从2002年成立女子冰球队,到2017年建成冰球馆,再到如今成为亚冬会冰壶比赛场地,这所小学见证了冰雪运动在哈尔滨的蓬勃发展。学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冰球运动员,为国家、省、市各级队伍输送了大量人才。这种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冰雪运动培养了后备人才,更让冰雪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平房区冰壶馆场馆设施运维经理赵冠男介绍,冰壶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语言声学、几何声学、建筑声系统工程学,专门设计搭建了集中式扩声系统和分散式扩声系统两套独立的扩声系统进行赛事保障,成功消除了听众的回音感,音响发出的声音均匀、清晰,彰显出中国“智”造。

行驶在通往亚冬会雪上项目举办地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的“亚雪公路”上,伴随车轮和路面的摩擦,第九届亚冬会会歌《尔滨的雪》欢快的旋律如约回荡在冰天雪地间——这里的公路竟会唱歌?!亚雪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办工程部部长张绍骏介绍,公路能“唱歌”,是通过将选定的乐曲变成音乐公路模拟仿真制作文件,再根据不同旋律编制出相应的间距尺寸,并在路面刻槽,当汽车以特定时速驶过,通过共振就会产生美妙的音乐。这种创新不仅为运动员和游客营造出满满的“氛围感”,更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第九届亚冬会今晚开幕,亚洲滑冰联盟主席张明熙对这场盛会充满期待。他称赞这里的场馆设施是世界顶级的,认为中国丰富的赛事举办经验将为亚冬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有力保障。而世界,也在这场科技与绿色交织的冰雪盛会中,看到了中国力量的彰显,看到了冰雪运动的未来。

特派记者 陶邢莹(本报哈尔滨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