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3日 星期四
2025年水务重大工程计划完成投资不低于129亿元 上海版哈利·波特将注入何种“魔法” 锚定增长5%左右预期目标 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第3版:要闻 2025-02-13
2025年上海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政策举措新闻通气会举行,将着重落实一揽子政策举措

锚定增长5%左右预期目标 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用好用足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力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快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加强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记者从今天上午举行的2025年上海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政策举措新闻通气会上获悉,本市将着重落实一揽子政策举措,锚定全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力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势头。

具备实施条件为企业减负的政策,能延尽延

“去年实施的为企减负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超过1160亿元,各方面反响良好。今年将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对具备实施条件的政策‘能延尽延’。”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魏陆表示,在减轻企业负担方面,今年将延续实施一系列的政策。

比如,继续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半征收“六税两费”;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实施房产税困难减免政策;继续阶段性降低医保单位缴费费率1个百分点、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至1%,降低国产药品、部分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费收费标准,加力实施工业降本增效政策,指导燃煤发电企业降低上网电价,免收非居民用户超定额累进加价水费,落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此外,本市将用好用足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包括推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扩围增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落实国家政策方面,聚焦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性产业、土地储备等领域,加强专项债券项目储备,积极向国家争取专项债券额度,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做好项目收益总体平衡和风险防范。

本次政策举措清单中的相关稳就业政策举措,则将通过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从而鼓励企业增加用工岗位、扩大就业。“去年实施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两项政策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就业方面实现了良好的效果。今年本市将两项补贴合并延续实施。还有新制定出台的产假社保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用人单位实际缴纳部分的50%,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用工成本共担机制。”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副处长张圣毅表示。

多点发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提质扩容

自今年元旦开始,本市积极落实2025年全国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并将从本月开始继续发放“乐·上海”服务消费券,提振消费市场信心。市商务委在通气会上表示,今年将多点发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在家电家居以旧换新方面,我们在冰箱等8大类家电基础上,增加净水器、微波炉、洗碗机、电饭煲等4类,补贴标准为最终销售价格的15%,对其中购买1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产品,额外再给予产品最终销售价格5%的补贴。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3类数码品类也纳入了补贴范围。”市商务委商贸处副处长李洪涛表示,在“国补”之外,本市还加力支持绿色家电家居家装消费,将家电类、装修建材类、卫生洁具类、家具照明类、智能家居类、居家适老化类、家纺类产品7类纳入补贴。

而在汽车报废更新方面,市商务委已发布了《2025年上海市落实国家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实施细则》。细则规定,对报废符合条件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补贴2万元;对报废符合条件燃油乘用车并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的,补贴1.5万元。如果是置换更新,也有不同标准和额度的一次性定额补贴,以此大力促进汽车更新消费。

促进服务消费方面,去年10月起,本市发放的“乐·上海”服务消费券有力激发了服务消费需求潜力。今年将继续针对餐饮、旅游、体育、电影等行业领域发放消费券,提振消费市场信心。同时,本市将大力吸引外来消费,发布全年文旅商体展重大活动排片表,支持引进举办高能级的演出、展会、赛事,发挥免签国家扩围、240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效应,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

加快“两重”项目建设扩大有效的投资,创新升级

2025年上海安排重大工程正式项目186项、预备项目35项,其中新开工项目14项、建成项目21项,年度计划投资额2400亿元。“两重”项目的加快建设,需要加强投资项目的要素保障。

记者从通气会上获悉,在产业投资方面,本市将扩大设备更新政策支持范围,开展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加快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在民间投资方面,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更多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产业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重大项目投资。

同时,支持企业升规做强,加强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

具体来说,本市将实施“上海制造”品牌崛起计划,支持汽车、电子、高端装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时尚消费品竞争力。聚焦船舶、航空航天、高端医疗器械、智能终端等“逆势增长”产业,制定实施有针对性支持政策,如加快建设长兴岛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实施方案、促进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对高端医疗器械技术突破和应用推广给予奖励。出台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工作方案,支持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壮大。

本报记者 张钰芸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