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附中在野外上好实践大课程 学校供图
丰富的课间十分钟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本报记者 王蔚 马丹
今年的春季开学比较晚。这几天,沪上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盼开学已经盼得有些心急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觉得,学校远比家里“有趣”“好玩”,因为校园里有他们吸吮不尽的成长养料,有引领他们丰富头脑的新质教学工具,还有众多培养个性特长的快乐社团……
自从2018年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上海在让每一个孩子从“有学上”向“上好学”“学得好”转变的过程中,出台了许多新举措,破解了许多新难题,涌现了许多新面貌。
幼儿园里建“生活体验馆”
寒冬里,申城气温“冻”人,但在徐汇区宛南实验幼儿园里,每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却暖意十足:入园后一杯暖身汤,太阳升起后的暖身活动,暖暖和和的午睡室……这一切都源自园长卫晓萍从教30余年来对孩子方方面面细心呵护的办园理念。
“生活有多丰富,世界就有多大。”卫晓萍和老师们一起展开了一场看上去不起眼实则大有学问的儿童“生活教育”创新研究。她说:“生活二字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处处蕴藏着教育契机。”
在一次蹲点过程中,卫晓萍发现孩子们不爱喝水,就提议每班设置“饮水观察表”,让孩子们用“饮水日记”来记录自己一天的喝水量,从成人“提醒支持”转变为孩子力所能及的“自我管理”。园里设立了“儿童议事厅”,老师们时常走进议事厅倾听孩子的愿望。老师们将原本高大的成人楼梯改造成孩子们喜爱的观景台和滑滑梯,将原本冷冰冰的洗手间变成可玩、可互动的生活空间。
宛南实验幼儿园还有几间真实再现幼儿生活场景的客厅、卧室、餐厅,它们被称为“生活体验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实现“宝贝当家”的梦想,体验整理、清洁等简单劳动。孩子们也可以在“宝贝厨房”里学习揉面、包饺子、包馄饨、制作小点心,学习吃中餐、西餐和品茶的各种礼仪。在另一间“生活创意馆”里,每个孩子都可以发挥想象,学习如何利用废旧木块、纸盒做成相框、收纳盒等各种实用物品。通过做做、玩玩、尝尝,孩子们慢慢地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从而自然习得各种生活经验和智慧。
“孩子们的成长是老师和家长替代不了的。包办是很容易的,但学会等待他们的成长,这才是最可贵的。”卫晓萍说。
新貌:“宝宝屋”全覆盖
近年来,上海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为千家万户小宝宝带来了福音。本市新建和改扩建259所幼儿园,平稳应对了在园幼儿峰值。上海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立法,持续抬高幼儿园办园质量底部。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3%。高质量幼儿园建设全面推进,师幼互动、科学保教、幼小衔接和户外两小时活动等实施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4个区通过教育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实地验收,2024年又有5个区接受实地验收并得到充分肯定。
为促进托幼一体化,全市托额供给量超过10万个,八成以上幼儿园开设了托班,社区托育“宝宝屋”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保教和看护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普通孩子拥有“高光时刻”
在普陀区洵阳路小学公共艺术空间里,一幅名为《想》的画作格外引人注目。它色彩鲜艳、充满童趣与想象力,主体的笑脸由斑斓双手托举着,仿佛在脑海中想象着拥有无限可能的美好未来。令人意外的是,这幅留存在学校的画作,出自一位普通孩子之手。这位叫哲语的孩子曾在学习上很受挫,但老师们却用赏识教育打造了属于他的“高光时刻”,放大他的闪光点,让他对自己重燃自信。这其中,学校的储值评价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评估报告里,老师们不仅看到数据所呈现的哲语在艺术领域表现出的优势,更看到了他创作出的大量艺术作品,展现出他绘画空间感强、想象丰富、戏剧表演能力强等诸多优点。为此,教师团队为哲语同学策划了一次个人画展。这种自信也反哺到哲语的学科学习上,让他相信自己“是可以的”。
洵阳路小学原本是一所老城区的普通公办小学,自从朱乃楣校长上任后,便开启了一场教育变革之旅。面对课堂上孩子们的拘谨,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花了13年时间从语文学科切入,逐步开展以结构优化为特征的教学范式研究,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校园里,时常能看到带着孩子越玩越聪明的“梁格拉底”老师、越玩越跨界的黄老师、创建洵阳儿童文学课的郑老师、带着孩子们搞科创发明的曹老师……每一个孩子在老师们的眼里都是“宝藏”。浩霖同学从一个不爱运动的男孩成长为“棒球小子”、热爱上海地铁的管霄同学将手绘城市平面图变成3D立体城市模型、60多人组成了“操场运营团队”、近200人一起玩转“梦想+”空间改造项目、500多人成为洵阳艺术展的参展“小小艺术家”……
“为每一个孩子寻找生命中最美的曙光。”这是朱乃楣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新貌:义务教育就近入学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上海依托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立足基础教育各学段多样化特征,深入实施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坚持打好政策“组合拳”,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迭代升级义务教育质量“绿色指标”3.0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久久为功,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上海,连续实施两轮的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使得142所郊区学校提升了办学质量。目前,市级新优质项目学校增至162所,增量重点向相对薄弱地区倾斜。城乡、区域、校际和群体差距不断缩小,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师生带着课题出海远航
在浦东新区,有一所拥有80多年办学历史的高中,2018年成为浦东第一所获上海市教委命名的市特色普通高中。这就是以“航海文化教育”为办学特色的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
校长马淑颖说,海大附中“航海文化教育”致力于让学生成为具有航海精神的自强者、坚毅者、合作者与创新者。学校结合航海特色和当前普通高中“双新”实施要求,在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的前提下,不断用“航海文化”为校本特色课程建设注入“续航力”。学校将人文、科技、工程、商贸等诸多知识元素贯穿于教学,使航海校本课程呈现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并以选课走班的方式有效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学校依托“航海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以情境模拟、操作体验、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等方式,持续驱动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评价方式的积极转变。
为了使航海文化和航海精神深入每一个师生的内心,海大附中把课堂搬到了山海间,让师生们带着课题出海远航。老师带着同学们一同到海南岛、全富岛、银屿岛采集海水,调研“深浅不一的海水与微生物的关系”。在芬兰考察“桑普号”破冰船时,同学们和芬兰小伙伴共同探究中芬破冰船的技术奥秘……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不仅要求学校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经历、多样的学习方式,更要在高中这个关键的求学阶段,引导每一个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点燃未来的梦想,激发和谐成长的动力。令老师们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校特色课程的熏陶下,心中种下了‘蓝色种子’,把航海设为自己终身发展的志趣和志向。”马淑颖说。
新貌:普通高中特色多样
特色多样、品质一流的普通高中,已成上海基础教育发展新常态。本市编制了《关于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课程实施监测与发展性督导。
连续实施两轮的“特色普通高中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了90余所市区两级项目学校,带动全市30%的高中特色办学,评估命名20所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涵盖人文、科技、金融等多个特色领域,普通高中教育由分层发展逐步向分层与分类相结合的格局转变。
数读“五育融合”
■ 德育 上海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框架初步搭建。建设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中心,布局3所全国重点、7所上海高校重点和13所上海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内容供给平台持续建强。
■ 智育 改革育人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项目化学习、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等上海一大批教学改革成果向全国推广。《走向世界的中国数学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上海经验》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 体育 落实学生每天综合运动2小时,促进人人会游泳、人人熟练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国家最新监测显示,上海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7.9%、优良率61.1%,较2018年明显提升。
■ 美育 帮助每位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至2项艺术专项特长。构建上海市学校艺术“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布局,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活动”。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海学校参与率达95.3%。
■ 劳动教育 构建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劳育格局,建设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布局2100余家社会实践基地,提供80多万个劳动实践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