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4日 星期一
“解题者” 打造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 先正达植保创新中心落户金山区 全球首台零噪声DSA在中山医院开台 精准触达消费者,国货“潮品”爆红不偶然 统筹民生政策,织成惠民保障网
第3版:上海新闻 2025-02-18
吴瑞君委员关注人口结构、银发经济、人机协作等问题

统筹民生政策,织成惠民保障网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图书馆馆长吴瑞君的日程表已排得满满当当。过去一年,这位深耕人口学领域的学者,围绕人口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调研,以学术深耕与跨界协作的“双重身份”,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把人口问题纳入规划

作为环境资源界政协委员,吴瑞君始终将人口维度嵌入生态治理体系。过去一年,通过深入参与“健全人口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专题调研,吴瑞君委员发现三个突出趋势:新生儿数量持续下降、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地区间人口流动冷热不均。

她认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交织,要通过提升人口整体素质来支撑这一进程,面临机遇,也要应对挑战。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人口转型与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把人口问题纳入国家发展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育儿支持、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民生政策,让不同领域的措施形成相互衔接的保障网。

满足多元“银发需求”

上海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如何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守护夕阳事业、打造朝阳产业,是吴瑞君格外关注的议题。参与调研后,她发现,发展银发经济需建立精准供给体系,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需求呈现显著差异,高龄群体更关注医疗护理的及时性,而低龄活力老人则对文娱社交、健康养生等品质服务有着更高期待。

“当前市场仍存在供给粗放问题,用单一‘老年’标签应对所有群体的做法亟待改变。”尽管适老化产品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但因供需错配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依然突出。她认为,银发经济需超越单纯消费刺激的逻辑,让老年人从被动接受服务转为主动定义需求,提升银发人群的生活质量。

求解人机协同新命题

DeepSeek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同时,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在上演。在吴瑞君看来,人工智能不仅重构着劳动工具与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更在触发用工形态的“基因级改变”,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社会分工的底层架构。

当前对“劳动力替代”的讨论,往往陷入简单化的数量计算,如何更科学地界定人机协作模式下的劳动价值标准?人工智能加持下,如何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前提下,构建更具弹性的人才评价体系?如何破解技术迭代速度与人力资本更新的节奏错配难题?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吴瑞君十分期待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与其他界别的委员展开对话,通过思想碰撞梳理智能化转型中的“元问题”,辨析人机关系演进中的矛盾。

本报记者 解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