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实际经营地址在上海,为什么平台上显示的营业执照是外地的?”去年年底,闵行检察院在巡查中发现月子会所存在跨省经营、冒用执照等乱象。于是,一场公益诉讼迅速“亮剑”。在最高检“冬季行动”的部署下,闵行区检察院紧盯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启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
检察官在筛查中发现,某上海月子会所网页上赫然挂着“杭州某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更令人担忧的是,类似问题并非个例。此外,有多家会所在不具备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向用户提供“月子餐”服务,部分会所的厨房和配餐间存在清洁不到位等问题,以及无证行医等情况。
这些月子会所的经营行为违反了《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电子商务法》等规定。面对乱象,公益诉讼检察官即刻联动市场监管、卫生部门、妇联、消保委等对涉事会所实地走访调查,并和网络平台公司多次沟通交流,详细解释法规要求,分析问题的严重性。随后,闵行区检察院向行政主管部门制发了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督促其对前述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并加强行业监管。
与此同时,检察机关向网络平台运营公司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书,直指三大“硬核”要求——资质核验“零容忍”:入驻商户必须提交真实身份、证照,平台逐一比对登记;动态筛查“无死角”:通过技术手段定期排查“证照不符”“信息过期”等问题商户;整改闭环“动真格”:对问题商户立即警示、限期整改,拒不配合者坚决清退。
检察建议发出后,平台公司迅速响应,全面启动自查:21家月子会所信息被重新核验,5家问题商户被限期整改,技术筛查系统升级为“实时监测+人工复核”双保险。
通讯员 杨莹莹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