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停车难老问题有没有新解法 竞技体育要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 脚下有泥土 提案有质量
第3版:要闻 2025-02-28

脚下有泥土 提案有质量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热点议题建言献策

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行前见面会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昨天下午,上海市政协召开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记者见面会。多位委员围绕热点议题分享真知灼见。从“AI监管如何守住价值观底线”到“民营企业如何破局前行”,从“商业航天如何抢占国际赛道”到“社区养老供需如何精准匹配”……正如郁瑞芬委员所言,“脚下有泥土,提案才有质量”,委员们从实践出发,建言既聚焦前沿科技与民生痛点,又紧扣时代命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民智动能,为全国两会的召开提前“预热”。

吕红兵委员

建议制定反网暴法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吕红兵委员也关注到了在立法上应该如何规范引领。目前我国在关于深层次人工智能方面,已经有了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算法推荐管理办法,以及深度合成管理办法等。但总体立法层级较低,属于部门规章性质。他呼吁,通过建立行政法规,发挥法律规范引领作用。特别要明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深层次人工智能的全生态,来统领产业发展和实践中的应用,从而规范技术开发者、服务提供者、使用者,包括监管者等。

此外,近年来,一系列网络暴力事件严重损害着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引发了吕红兵委员的思考,“应该加大依法治理尤其是公法治理的力度,增强社会普遍认同,形成共享共治网络空间”。他建议,可充分借鉴反电信网络诈骗立法的实践,制定统一的反网络暴力法。

王丽萍委员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当前家庭结构正经历深刻变化,也反映在社会婚恋观念的改变中。过去依靠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代际传承方式,正逐渐被碎片化、虚拟化的互动取代,家庭成员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频率也明显降低。

王丽萍通过多方面调研,提出从三方面“着力”:首先应加强正面宣传引导,通过讲述古代先贤家风、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及共产党人良好的家风故事,正面引导,着力构建积极的价值导向;其次需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全社会协同机制,着力推动线下面对面交流场景的回归;再者着力倡导理性运用新技术,既要鼓励家庭成员拥抱数字化工具实现共同成长,同时防范隐私泄露与过度依赖问题。王丽萍委员特别强调:“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事。”

伍爱群委员

深挖商业航天潜力

作为航天信息科技领域的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伍爱群建议,政策层面要加强政策引导,要制定商业航天发展的长期规划,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发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加大技术研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伍爱群提到,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更多航天领域的本土专业人才,吸引集聚全球优秀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要注重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加强太空安全管理,大力推动绿色航天发展。

张军萍委员

精准匹配养老供需

在拥有近4万居民的康城社区工作了13年,张军萍基于社区实践观察,指出除政策覆盖的长护险等基础保障外,许多老年居民更期待拓展中医理疗、夜间陪护、居家保洁等个性化服务,呼吁建立有政府背书的监管平台与白名单制度,规范服务机构与人员资质,通过机制创新来精准匹配供需。

张军萍委员提出将政协履职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将日常中收集到的真实民生痛点,转化为政协提案方向;同时以政协委员身份联动界别资源,组织社区家庭、妇女骨干及社区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实践探索。

郁瑞芬委员

民营企业家要增强学习力

郁瑞芬委员认为,政协委员一定要为民履职,为行业发声,聚焦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致力于推进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脚上有泥土提案才有质量”是她一直坚持的履职理念。

作为企业家代表和松江区工商联主席的郁瑞芬委员对于今年的两会格外期待,她重点关注民营经济、消费振兴等领域。她在建言中提出,通过合理规划,利用地方财政资源,发挥杠杆乘数效应,激发消费活力,扩大内需,积极营造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的社会消费环境。郁瑞芬认为,企业家在经营好企业的同时,需加强对宏观政策的关注和学习,把中央精神真正落地到位。

曹阿民委员

聚焦数字智能绿色发展

“今年是我即将履职的第八个年头,如何更好服务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是我履职常常思考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围绕高质量发展,曹阿民委员将聚焦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建言献策。他举例说,在推进低碳绿色能源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利用生物质资源,通过研发转化为能源,形成系统化的技术,并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

此外,曹阿民还关注大学科技园如何改革重塑,建议改革育人模式,打造“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让高校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实验区。

本报记者 解敏 陈佳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