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人从众”中寻找城市的“呼吸感” 绿色转型 智能升级 开放共赢 游轮上看浦江美景 对话中谈合作发展
第3版:要闻 2025-03-24

绿色转型 智能升级 开放共赢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幕 跨国巨头共话“创新共赢链”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科技创新如何转化为可持续的生产力?国际合作又如何为产业升级注入活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昨天在北京开幕,主题为“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全球领军企业代表以务实对话与案例共享,描绘了一条以技术融合、开放合作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可再生能源

驱动高质量发展

能源技术的进步,正在重新定义人类文明的边界。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以数据为证:过去20年,中国风电、光伏成本下降超90%,电动汽车购置成本已低于燃油车,“若未来能源成本再降90%,我们将迎来海水淡化、沙漠变成绿洲的崭新可能。”这一愿景正通过跨国合作落地——远景与宝马联合研发的下一代动力电池续航突破1000公里,与施耐德合作的储能项目推动欧洲能源结构优化,彰显技术共享的全球价值。

施耐德电气董事长赵国华则用“一座工厂的蜕变”展现绿色转型的可行性:从上世纪90年代他来到北京,苦于能源短缺,很难在北京建设工厂,到如今国内28家工厂很多是以“绿色工厂”的标准高效运行,上海“灯塔工厂”更是将研发效率提升了63%,生产效率提升了82%。智能电网与数字化技术将中国从“用能困境”推向“零碳标杆”。

论坛现场,不仅越来越多的外国高管用上了地道的中国名,更可以看到首次参会的跨国企业数量创新高,泰国天丝集团就是17家之一。天丝集团首席执行官许馨雄昨天听了开幕式主旨演讲后深受鼓舞,中国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正为全球企业创造新机遇。他透露,天丝集团近五年在华投资累计达43.6亿元,从“红牛”饮料生产商转型为智能制造企业,并推进供应链数字化与可持续生态系统建设,践行“立足中国,回馈中国”的战略理念。

人工智能

助资源高效利用

2024年宝马在华纯电动车交付量突破10万辆,上海研发团队主导设计的新世代车型即将在今年底量产——中国市场的活力成为关键支撑。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认为,今年全国两会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就是“人工智能+”行动的提出,集团也正深化与中国科技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全球贸易尽管遭遇了逆流,但新的合作机遇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全球供应链化身‘世界共赢链’,让我们持续共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韩慕睿从资源维度揭示了另一层逻辑:铜产量可以说是大数据中心建设与电动汽车生产的“生命线”,仅大数据中心对铜的年需求预计2050年就会增长6倍。中国在铜资源开发与应用领域的技术突破,将直接影响全球数字化与脱碳进程。

中国五矿总经理朱可炳进一步指出,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的融合已成必然:从矿山到新能源电池,金属材料的革新贯穿产业链。只有通过技术升级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才能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刻转型之中,技术,尤其AI技术,是一大关键驱动力。西门子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博乐仁认为,面对增长从何而来的难题,中国已经给出了答案:以高技术、高效能追求高质量的增长。“孤岛模式”无法应对全球挑战,唯有通过跨国合作构建生态系统,并肩同行才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市场

成全球创新催化器

“中国工程师对创新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无限可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坦言,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源于开放环境与创新生态的双重助力。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神田真人支持中国消除贸易壁垒的努力,认为资源与技术的跨境共享将激发创新活力:“没有国家能独自实现持久繁荣。中国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的历史证明,合作是共同繁荣的催化剂。”

新开发银行行长迪尔玛·罗塞芙则高度评价中国转型:“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中国通过战略规划与持续投资,在可再生能源、AI等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成就源于前瞻性政策与主动领导力。”

当创新脱离零和博弈、走向开放包容,人类方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只有携手同行,才能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在这场跨越国界与行业的对话中,中国与世界正以合作之笔,共绘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报驻京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