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大腿内侧植入吗啡泵缓解癌痛 广告 麻醉绝不是“睡一觉”那么简单
第6版:上海新闻 2025-03-27

麻醉绝不是“睡一觉”那么简单

中国麻醉周来临,专家讲述那些被外界“误解”的事

王恒跃(中)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打一针,睡一觉”,在很多人眼中,麻醉医生就是“宇宙间掌管患者睡与醒的神”,然而这一针事关安危。医疗行业很早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正体现麻醉医生“生命守护神”的独特地位。

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是中国麻醉周,记者采访了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王恒跃副主任医师,听他讲述那些“被误解的麻醉知识”。

尚无“放不倒”的患者

“我们是麻醉医生,不是麻醉师。大众对我们还是有比较多的误解。”采访王恒跃时,他刚刚完成了一上午的工作。“我们可能是患者眼中最神秘的‘白大褂’之一,各种关于麻醉的‘谣言’也让麻醉专业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70岁的老李准备接受全麻下的胃癌根治术。见到王恒跃时,老李小声对他说:“医生,我每天都要喝上二两白酒,你麻药给我多来点,否则怕放不倒我。”王恒跃不动声色询问:“您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喝什么酒呀?具体喝多少?喝了有多少年了?”老李如实回答,中午和晚上各喝3两白酒,这一喝就是50年了。

他半开玩笑地回应:“行,您放心,这酒量我有数了。不会让您多‘喝’麻药,但也绝对不会少给的。”老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

很多患者说自己“酒量大”,担心“麻不倒”,真有此事?王恒跃告诉记者,长期饮酒的人,肝药酶表达增加,麻醉药物的代谢会加快,因此对于麻醉药物的需求也会增加。术前和麻醉医生充分沟通,详细告知饮酒情况,麻醉医生会进行全面的麻醉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目前尚未听说过有“放不倒”的患者。

随时应对危险状况

当麻醉药剂注入身体,手术台上的患者进入“沉睡”状态。但对于王恒跃和他的同事来说,“战斗”才正式打响。

术前,患者能不能上手术台,要经过麻醉医生评估。术中,不管时间多长,麻醉医生要全程监视并调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随时应对危险状况,确保患者安然度过手术风险。

为什么要在术前做评估?王恒跃说:“患者的健康状况千差万别。高血压老年患者与健康青年患者,麻醉风险和处理方式截然不同。评估能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和术中循环波动的影响,能够在术前优化患者的病理状态,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和麻醉的并发症。”王恒跃告诉记者。

45岁的金女士要做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前,金女士主动告知,她对花粉以及部分海鲜过敏。“为最大程度规避风险,我在选择麻醉药时慎之又慎,特意挑选了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的麻醉药。”王恒跃说。

然而,麻醉药注入后,状况还是发生了。金女士上半身迅速浮现出淡红色丘疹,紧接着血压急剧下降,心率也逐渐减慢。王恒跃当机立断,即刻为患者静推激素与少量肾上腺素。幸运的是,在及时的救治措施下,患者的血压慢慢回升至正常水平,心率也逐步增快。随后,手术麻醉过程平稳推进,顺利结束。

待金女士苏醒,王恒跃认真叮嘱道:“以后再来医院看病,一定要把对花粉、部分海鲜过敏以及对这次麻醉药过敏的情况都告诉医生,避免再次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多打点?需要“刚刚好”

麻醉学是推动外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因为有麻醉医生的存在,外科医生的手术越做越胆大。2019年,麻醉学科正式更名为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王恒跃说,随着麻醉学科的发展以及患者对医疗舒适性、安全性要求的提高,麻醉医生除了为手术保驾护航之外,在围术期管理、肿瘤免疫保护、癌痛治疗、舒适化医疗、术后镇痛等领域也大显身手。因为,麻醉绝对不是“睡一觉”那么简单。

很多人会担心,全身麻醉会不会令人变傻?王恒跃表示,大家认为的全身麻醉后变“傻”是指“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由麻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所致。麻药对大脑的影响是暂时的,不会对人的大脑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对于神经系统衰老且脆弱的老年人,全身麻醉手术的风险会因为神经系统负担增加而升高,可能会有短暂的记忆力或认知功能下降,但一般会在数天到数周内恢复。

相比担心和抗拒,还有些患者主动提出“多打点”,理由是“怕痛”,也常令麻醉医生哭笑不得。实际上,用多少麻药是麻醉医生根据每个患者和每种手术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个体化麻醉方案。麻醉药物都有安全范围,用多了也会产生副作用甚至危险。因此,麻药需要刚刚好,不多不少显神奇。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