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欢
小区里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树木,在不同居民眼里,这些树木有很大区别,甚至看法完全相反。高楼层居民觉得,绿树成荫;低楼层居民看来,“遮天蔽日”。
近年来,“树大招风”不断上演,居民为此吵翻天,被遮光的人一肚子苦水,不受影响的人拿出各种理由。关于小区树木修剪引发的争议不绝于耳。2024年,长宁区相关部门就收到1600多件与小区树木有关的居民投诉,集中在大树扰民、破坏绿化、绿化调整等方面。全市层面,相关投诉也排在12345热线工单量小区管理问题的前列。
“树不清”的烦恼为何剪不断、理还乱?显然,背后牵动着各方利益。首先,不同诉求“相互打架”,有居民区书记表示,在同一幢楼、面对同一棵树时,高楼层和低楼层居民的修剪意见都不同。即便需求达成一致,修剪的尺度如何把握?费用谁出?都是难题。
要化解矛盾,考验小区自治和共治的水平。当前,上海不少居民区跨前一步,在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经验。
比如,闵行区莘城公寓请养护公司在绿化专家指导下修剪了两棵“样板树”,一棵采取常规修剪,一棵采取回缩修剪。启动大规模修剪前,组织居民参观、讨论。普陀区万里街道真金苑小区通过业主大会、访谈等形式,为绿化修剪工作献计献策。修剪的都是业主报修的树,业委会在每棵树上绑标签,并公示修剪方案。
居民意见统一了,另一大难题是“钱”。大树“理发”费用并不低,精修一棵树,花费大几百元甚至上千元。长宁虹桥小区业委会主任算过一笔账:如果对长过屋顶的扰民树叶修剪,每年需要27万元。修剪树木一般用小区公共收益或维修基金,在本就紧缺的大盘里“拔几颗牙”,难度不小。
不少小区绞尽脑汁,想出“省钱”妙招,通过“跑量”或“拼单团购”来降低绿化修剪成本。2023年,长宁新华路街道排摸情况后,把有需求的物业公司拼成“采购团”,和绿化养护单位“砍价”。去年,浦东新区在全国首次试点设立以街镇为基本覆盖范围的区域物业联盟模式,在50个规模化示范区内共享物业联盟服务,不少物业服务欠缺的小区就搭上了周边社区修剪树木的“顺风车”。打破小区“围墙”,实现资源共享,做到“花小钱办大事”。
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很多人反对“修树”,是因为不了解怎么修,或者担心修剪方案是否合规。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在涉及资金筹措的敏感问题上公开透明,用看得见的程序构筑信任基石。众人的事情商量着办,不怕意见不同,就怕彼此不信任,信息公开是化解矛盾的“万能钥匙”。
解决大树“理发”难题背后,透视社区基层治理的智慧和温度。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要从源头探寻问题所在。多听、多问、多看,挖出“痛点”,精准施策,平衡好各方利益,让少数人的声音被听见,让少数人的需求也能被满足,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找到令人满意的“解法”。
随着超大城市发展需要,居民区“房前屋后”适合在什么距离配置怎样的树型、后续日常应有怎样的维护,亟需一套更专业、细致、普及的公共规范。迎难而上,推动社区环境向“美”而行,社区治理向“新”发展,为居民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