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浦小学体育课通过运动游戏培养学生的平衡性 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记者 王蔚 马丹
本周起,令全市初三学生“又爱又怕”的体育中考在各区陆续进行。“爱”,是因为对不少同学来说,得高分甚至得满分都是十拿九稳的;“怕”,是由于有部分学生平时体育课、体锻活动向来“一混二躲三躺”,冬天孵太阳,夏天乘风凉,到了考试关头自然胆战心惊。
今年以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让“身体能出汗”成为体育课标配的呼声。但是,从建言到落地会不会仍旧路漫漫?让中小学生每天有更多时间投入强体健身,到底“卡”在哪里?
不出汗算什么体育课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希望孩子们“心里有阳光、身体能出汗”,引起了热烈反响。近年来“小胖墩”“小眼镜”有增多之势。国家卫健委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显示,在6—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6.8%和3.6%。此前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也指出,要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
“根据我们长期的跟踪调研,有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近乎“养生课”,一节课下来学生不运动、不对抗、不出汗。”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说,只有出汗才能获得运动效果、健康效果和育人效果,否则还叫什么体育课呢。
然而有一些家长提出质疑,体育课后学生满头大汗,下一节文化课怎能静心学习?其实,在认真开展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小学,这个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上周,记者在上海北郊学校观摩了一堂体育课。在这节课的尾声阶段,同学们在教师带领下进行5分钟的拉伸放松。监测显示,全班同学的平均心率从160次/分钟逐渐降至100次/分钟。课间15分钟里,走廊的“静心角”摆放着毛巾和饮水机,班主任不时地提醒大家更换汗湿的衣物。
“出汗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科学的恢复机制。”新普陀小学西校副校长黄震坚解释,体育课最后阶段的整理运动不可或缺,它能帮助身体从高强度状态平稳恢复。课程表中,体育课之后尽量多安排美术、音乐等课程,避免学生因体力透支影响专注力。若下一节是数学、物理等“烧脑”课,班主任会提前引导学生平复情绪,两分钟预备铃时播放轻音乐辅助调节。
每节课都有数据监测
季浏及其团队从2015年开始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在全国致力构建和推广“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里至少要有30分钟的高密度、持续不断的运动,要让学生的每分钟心率达到140次至160次,这样学生肯定是出汗的。可喜的是,从团队的全国大样本调查来看,这个强度不仅不会直接导致学生出现运动伤害问题,反而能使学生身心达到愉悦的程度。
以北郊学校的体育课为例,从进入操场开始,每位学生都在手腕上佩戴了一个智能手环,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每个人的运动速度、力量等数据。“我们针对六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趣味光电跑’‘你攻我守’‘功力传递’等游戏化、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在奔跑、跳跃、攻防对抗中掌握武术知识技能、发展体能,既收到了锻炼效果,也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师出身的杨辉校长对如何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颇有心得。
虹口区作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北郊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尤为亮眼。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杨辉带领团队将知识、技能学练与比赛有机结合,设计出分层教学模式:低年级学生化身“小青蛙”,在“荷叶”间完成跳跃训练;高年级学生则通过长跑、跳绳、球类比赛等提升心肺功能。“传统体育课容易陷入‘一刀切’的困境,游戏化和分层学练能让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都动起来。”杨辉说,学校每年依据体质监测数据调整课程,针对“小胖墩”和体能较弱的学生,设计专属训练项目,逐步提升其运动能力。AI赋能也成为北郊学校的特色。通过光电球、智能手环、AI体感设备等,教师可实时监测学生心率、运动密度等数据,还能为学生画运动“数字画像”。杨辉表示,AI技术的引入只是体育教学尝试的一部分,未来还将通过更多的课题研究逐步试点,最终达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建运动负荷合理区间
“让中小学生多运动、多出汗,努力促进每位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得到改善。”这也是“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目标之一。季浏说,要让青少年的体重与身高比例合适,男生体格健壮,女生身材健美。第一,减少青少年肥胖和瘦弱的状况,特别是减少“矮而胖”“高而瘦”以及“瘦得像豆芽,胖得像土豆”的现象。第二,改变青少年“软”“硬”“笨”“晕”的状况。所谓“软”是指肌肉弱,“硬”是指关节硬,“笨”是指身体不灵活,“晕”是指平衡能力差。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增强和保持良好的体能,做到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体能水平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要让学生的日常体育课和体锻活动达到上述要求,必然面临着一个平衡“出汗”与“学习”的难题。杨辉说,他正带着老师们探寻体育课运动强度与运动负荷的合理区间,追踪体育课后不同学科的学习效果,探索课程编排的最优解。“已经有不少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和脑内啡等有益物质,并通过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元生长等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正在努力让孩子们爱上体育课,让体育成为最好的教育。”
此外,新课标要求的“健康知识教育”也考验教师能力。如何将运动损伤处理、应急避险、性骚扰防范等知识自然融入课堂,成为新课题。杨辉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正在跳出“体锻达标”的框架,转向更深层的育人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已上升至生命教育的高度。它不仅锻炼身体,更培养抗挫折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甚至危机中的自救自护技能。未来的体育课会更注重‘结构化’设计,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目标融为一体,而非简单的运动技能训练。”
实现“7+1>8”的效果
上周三上午,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奉浦联合小学金春雷执教了一堂二年级(4)班的体育课,虽然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提高小学生广播操中的跳跃运动、腹背运动和整理运动三节操,但运动量还是蛮大的,42名学生没有人不汗流浃背的。他说:“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小学二至五年级的每节体育课都要安排8至10分钟的体能运动,目的是改变过去有些体育课运动量低的状况。”在这堂体育课上,体能运动是以游戏形式展开的,仅做一项二三分钟的连续开合跳,孩子们就微微出汗了,再做下一组的“小矮人行走”体能时,孩子们蹲下身子,双手后背模仿小鸭子走路,几个来回后几乎个个脸上淌汗了。金老师说:“小学生的体能练习是既要达到增加他们体质的目的,还要提高他们热爱运动的兴趣,所以就要尽可能地通过互相竞赛、趣味运动等方式进行,让体育也变得快乐起来。”
体育课强度变大了、学生出汗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季浏说,“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强调的关键要点,是每一堂体育课给予学生持续运动的时间应占一堂课总时间的75%以上。不管是运动技能的学习还是体能的练习都要保证学生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每一堂课的运动技能学练时间保证在20分钟左右,专门的体能练习时间在10分钟左右,运动技能的学习以活动和比赛为主。如此坚持下去,体育锻炼不但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还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能够达到“7+1>8”的效果,即每天7个小时的文化学习加上1个小时体育运动,可以大于8小时文化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