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
“死亡”十多年的她被父母接回了家 失独老人展现大爱传递勇气 捐出百万积蓄完成爱女善愿 他从病人家属“转身”成为志愿者 66岁帕金森患者:身体灵活多了
第6版:上海新闻 2025-04-10

他从病人家属“转身”成为志愿者

东方医院“帕友俱乐部”构建三级支持网络重塑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与能力

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东方医院(南院)“帕友俱乐部”成员集体在做手部活动操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老董穿着志愿者的蓝马甲,在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一楼的自助机前,热情地帮人打印票据。一眨眼工夫,闲不下来的他又跑去导医台,帮忙指引楼层。他的另一重身份,是帕金森病患者家属。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快到了,第十三期“帕友俱乐部”又聚起新老朋友。老董为5名新“帕友”送上鲜花也送上祝福,“关爱是最好的治疗,我们需要你们!”

老董从病人家属到志愿者的身份转变,始于他的父亲在东方医院(南院)治疗帕金森病。自从十几年前被确诊患帕金森病,多年来,随着病情的发展,老董的父亲生活能力逐渐下降,家庭照护的压力也逐年增强。“病人和他们的家人,不仅需要规范的治疗,更渴求系统的疾病管理知识、专业的康复指导以及情感支持网络。”老董坦言。

2016年,东方医院社工部联合神经内科提出组建“帕友俱乐部”的想法,多学科协作搭建起涵盖医学科普、康复训练、心理疗愈及病友互助社群的立体化支持平台。经过医生的介绍,老董参加了俱乐部和“帕友”小组活动。在这里,他不仅从医学科普中收获了疾病管理的科学知识,更在与其他家属的倾诉交流中找到了情绪的出口——那些关于照料细节的探讨、心理压力的疏解,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

带着这份感激与从“帕友”小组中汲取的力量,老董想用志愿服务回馈医院——去年,他报名加入医院志愿者队。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院已形成面向帕金森患者的“院内—社区—居家”三级支持网络:除了手术和药物等治疗之外,周三专病门诊日,由医学生志愿者提供“一对一”康复评估与运动指导;针对中重度患者,开展社区探访提供饮食指导和跌倒风险排查;线上“帕友俱乐部”微信群及时回应患者咨询,在医患之间、患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参加‘帕友俱乐部’后,我更关注身体了。医生还告诉我,运动有神经保护作用,所以我也会打打太极拳,练练八段锦。”老董说。“我很庆幸,在最煎熬的时候有人在陪伴着我。”“帕友”玲芳(化名)说。

上海市东方医院社工部主任彭雁楠介绍,医院把人文关怀与志愿服务融入专科治疗,通过临床医学、社工介入与家庭赋能的深度协同,让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互助”,重塑对抗疾病的信心与能力。这一创新模式在2024年获得了“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联动优秀项目”。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