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鹦鹉杯青花玉水盂 十里春风吹不断 黄河怒吼犹在耳 天生丽质的麻梨木
第15版:民间收藏 2025-04-12

十里春风吹不断

《风筝图》溥儒

◆ 李笙清

春日融融,风和景明,最适合人们踏青郊游放风筝。

风筝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初露端倪,后经鲁班改进,以竹为材,制成能“飞云”的“鹊”。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民间开始用纸制作风筝,称“纸鸢”。五代时期,李郑在宫中制作出能发声的纸鸢,现代意义的风筝由此开端,此后,不能发声的称纸鸢,能发声的叫风筝。

唐代,风筝作为民间娱乐活动得到普及,儿童们能熟练制作和操控各种风筝。随着时代演进,风筝形状大多模仿动物,艺术表现手法多样,色彩绚丽。

明代徐渭是放风筝的高手,中晚年命运多舛却对风筝愈发痴迷,他绘制多幅相关作品,还创作了25首《风鸢图诗》。如“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描绘出放风筝的盛大场景。

晚清高鼎写下《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绘了儿童放风筝的欢乐。

溥儒是“松风画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擅山水,兼通人物、花卉,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他有多幅充满童趣的人物画流传,其中放风筝题材数量最多。

这幅溥儒的纸本设色《风筝图》轴构图疏朗开阔,画面仅一童一风筝,且两者相距甚远。儿童牵线飞奔,回首仰望。蓝天中的梅花形风筝飘荡,充满灵动之感。在画作右侧,溥儒以题画诗填补留白,其诗书画相得益彰。

风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竹纸鸢到现代的创意风筝,从民间的放飞习俗到文化传承的象征,风筝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人们的情感与梦想。

从文化内涵上讲,风筝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不受束缚,象征着自由、希望和梦想。同时,风筝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时至今日,放风筝仍是老少皆宜的户外娱乐,一些地方还会举办“风筝节”“风筝会”等活动。放风筝成了人们缓解压力、亲近自然的方式。对于儿童来说,放风筝更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他们在草地上欢笑、奔跑,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正如溥儒在《风筝图》中所展现的,那高飞的风筝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珍惜这一文化瑰宝,让风筝的魅力永远传承下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