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报纸头版报道美伊会谈 图IC
伊朗与美国间接谈判12日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进行,双方同意本周进行下一轮会谈。这是自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首个任期内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美伊之间首次正式谈判。
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政府一面重启对伊朗“极限施压”政策,一面表示希望与伊朗“达成交易”,凸显“交易型外交”手段。美国与伊朗的外交接触并非真心想解决问题,而是试图通过“心理战”等施压方式让对方屈服。
会谈不同屋
据参加间接谈判的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透露,双方代表坐在不同房间,通过东道主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传达伊美各自观点和立场,双方代表离开前在巴德尔面前进行了数分钟交谈。
特朗普7日称美伊就伊核问题正展开“直接”谈判,伊朗随后表示双方谈判“间接”开展,并否认“首轮间接谈判后将转为直接谈判”的说法。
伊朗外交部在谈判结束后发表声明说,双方就伊朗和平核计划及解除对伊朗非法制裁等问题交换各自政府的立场。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社交平台发文说,与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进行了“有建设性和有希望的”间接会谈。
白宫同日在声明中说,“会谈非常积极和有建设性”,美伊之间的问题“非常复杂”,威特科夫的“直接沟通是朝着实现互利结果迈出的一步”。
边谈边施压
特朗普就职后重启对伊朗“极限施压”政策,并加大在中东地区军力部署。特朗普还多次威胁伊朗,如果不达成外交协议,美国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轰炸”等行动。
伊朗西亚问题资深专家侯赛尼认为,美国一方面以伊朗为目标集结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又与伊朗谈判,是一贯的“胡萝卜加大棒”外交手段。
卡塔尔哈马德·本·哈利法大学副教授赖特表示,此次伊美会谈体现出特朗普《交易的艺术》一书中展露的谈判策略——极限施压、设定最后期限、直接威胁美国可能“随时退出”并指出后果严重。
美国智库苏凡中心刊文说,美国对伊朗“极限施压”并在伊朗周边采取军事行动,充分体现出特朗普政府企图进一步施压迫使伊朗重返谈判桌。文章认为,即使美伊朝着谈判的方向行进,能否达成协议仍存在很大疑问。
也有人指出,特朗普上任将满三个月却鲜见外交成果,说明靠施压达成交易的方式并不能令美国实现目标。
分歧仍难解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在会谈前表示,伊朗主要目标是争取解除美国制裁。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政治顾问沙姆哈尼表示,伊朗寻求就核计划达成一项“真正且公平”的协议。美国方面,威特科夫对《华尔街日报》表示,美国划定的红线是“绝不允许伊朗将核能力武器化”,但不排除两国在边缘问题上寻求妥协的可能性。
分析人士认为,伊朗基于以往谈判经验,对美国缺乏信任,目前仍不愿进行直接谈判。双方在此次间接谈判后未透露更多细节,显示双方仍存有显著分歧,伊核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谈判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赖特指出,谈判的核心障碍在于信任缺失与战略分歧,两国对核计划的认知截然对立,“坚冰短期内难以打破”。
华盛顿阿拉伯中心资深研究员邓恩认为,特朗普没有提出解除制裁等激励措施,仅依赖威胁施压,会导致伊朗对美国意图高度怀疑。
还有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外交策略不确定性较强,为本就脆弱的地区局势增添诸多变数。
新华社记者 马晓成 陈霄 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