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守牢“三关”,只为一皖好茶 “美丽资源”激活“美丽经济” “制造强区”跃向“智造高地” “体育+”绣就山水共富新画卷
第10版:长三角/万象 2025-04-15

守牢“三关”,只为一皖好茶

茶园铺开生物防治网,物联网监测种植数据,溯源平台为茶叶生成“身份证”……在安徽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等核心产茶区,“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为茶产业构筑安全“防火墙”。守牢“三关”,只为一“皖”好茶。

把牢“安全关”,各地积极行动。黄山市打造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实施“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等绿色防治措施,为80余万亩茶园购买“茶园绿色防控专项保险”,并开展常态化农残监测抽查。六安市开展“双替代”行动,实施面积达21万亩次;宣城市宣州区推广以草抑草技术,茶园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5%;安庆市岳西县建立信息服务平台,茶园三品认证比例达85.8%。

严守“生产关”,企业和各地不断发力。祁门红茶公司将企业标准定在行业和国家标准之上,建设高标准厂房和生产线。黄山市建成多个茶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智能工厂和清洁化生产线。六安市推进初制茶厂改造提升,计划新建或改造标准化茶厂,培育骨干龙头企业。

智控“流通关”,各地借助科技手段实现茶叶溯源管理。黄山市茶产业大脑在富溪乡试点,为茶农配发茶农卡,通过二维码颜色反映茶园管理情况,控制鲜叶交易,并实现干茶产量计算和产品溯源。六安瓜片产业互联网中心为茶园赋“电子身份证”,解决管理和销售中的诸多问题。安庆市岳西县59家茶企加入地理标志国家追溯平台,建立相关追溯制度,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安徽多举措保障春茶质量安全,让消费者放心品尝。 本报记者 吕倩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