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一份专为亚洲胰腺癌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指南——《胰腺癌系统治疗亚洲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在国际权威期刊亮相。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胰腺疾病诊疗中心主任沈柏用教授作为中国唯一共同第一作者,参与了这项国际共识制定工作。这份“共识”首次结合亚洲患者特点,提出了更精准、更易操作的治疗方案,标志着中国专家不仅解决了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更让中国在胰腺癌诊疗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再升级。
专为亚洲患者量身定制
胰腺癌被称为“癌王”,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国际上5年生存率却长期徘徊在10%以下。长期以来,亚洲患者只能参考欧美治疗标准,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治疗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突出。
“比如,国际指南推荐的新药在基层医院难以获取,而亚洲特有的有效方案又未被充分纳入。”沈柏用教授说。这种矛盾在某些特定药物的应用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有的药物在日本指南中被列为一线治疗选择,但在欧美指南中却鲜少提及。
该亚洲“共识”的制定历时两年,汇集了中、日、韩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顶级专家智慧。作为亚洲共识的核心制定者,沈柏用教授带领团队长期深入分析亚洲地区胰腺癌诊疗现状,结合中国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了多项符合亚洲患者特点的创新性治疗建议。
“共识”创新性地提出“因地制宜”的治疗策略,在药物推荐上既纳入国际前沿方案,也保留了在亚洲广泛使用且疗效确切的传统药物,确保不同经济条件的患者都能获得适合的治疗。
推荐晚期患者分子检测
共识的标题中为何要强调“系统性治疗”?沈柏用教授谈道,这一概念凸显了以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全身性手段为核心,结合多学科协作的整体治疗理念。这种治疗模式打破了以往“一刀切”的传统,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特点为患者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更体现了精准治疗的理念。同时,共识也提出了“交叉使用”的治疗策略,确保患者能够序贯接受不同机制的药物,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共识”首次明确推荐对晚期患者进行全面的分子检测。这种被称为“分子分型”的检测技术,能够识别肿瘤特有的基因变异,如BRCA突变、微卫星不稳定(MSI)等特征。以BRCA突变患者为例,这类患者对铂类化疗药物敏感,还可能从PARP抑制剂中获益;而具有微卫星不稳定特征的患者,则可能对免疫治疗产生显著反应。就像为肿瘤绘制“基因身份证”一样,可以根据这些分子特征选择最可能有效的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方案,实现真正的精准打击。
沈柏用教授表示,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胰腺癌诊疗正在经历革命性变化。目前,瑞金医院正参与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探索创新治疗方案,这些成果有望在未来3—5年内惠及更多胰腺癌患者。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