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闻香 听琴 品茗 读书 去和这个豁达好玩的老头相视一笑 书山有路等你来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5-04-16

去和这个豁达好玩的老头相视一笑

黄永玉90岁后“新作”亮相上海

图1

图2

扫码看视频

集中展示黄永玉先生90岁后“新作”的展览“如此漫长·如此浓郁”,昨天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亮相。200余件作品包含彩墨、版画和雕塑,搭配活色生香的“金句”,令数百位到访者津津乐道:90岁后还有如此旺盛的创作力,是中国文坛和画坛的奇迹。

主办方以“上海视角”贯穿,钩沉黄永玉先生与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向这位活得潇洒、画得通透的“艺术顽童”致敬。

最倾心的地方莫过于上海

“我这辈子最倾心的地方莫过于上海。”黄永玉的上海人生,成为展览叙事的新视角。策展人将黄永玉的艺术人生凝练为一本色彩斑斓的画册,承载着他丰沛而生动的生命历程,把人们对他的回忆与怀念化作“序言”。

展览入口处的大事记,以时间轴的形式勾勒出这本画册的精华。展览特别呈现《行囊》等上海主题代表作,“在大上海街边路灯的照明下,孤独的少年一边读书一边哭泣着,因为他在读着自己的故事。”黄永玉曾写道。

黄永玉是新民晚报的老朋友,新民晚报复刊后,他陆续在“夜光杯”副刊上发表文章和书画作品近40篇。2022年他誊录1979年创作的诗歌《热闹的价值》,祝贺新民晚报复刊40周年(见图1图2)。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开幕致辞时说,黄永玉曾告诉他,他在上海得到了最多的滋养,结交了最好的朋友,在上海他开阔出了大眼界。展厅的第一张画,大家能看到他带着他的希望来到上海,而且在这里又装满了所有梦想,走遍全世界。

“艺术的真挚比技法金贵”

黄永玉的作品很难归类,图文互补的特点在文坛上是特例,在画坛也是唯一,文字不是单纯的文字,画画也不算单纯的美术。但他的“自说自画”让图文有机一体,生活的真意、真情与真趣跃然纸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艺术的真挚比技法金贵”。此次展览打破艺术与文学的界限,呈现黄永玉“画为形,文为魂”的创作哲学,画作中喷薄的生命力与文字里沉淀的哲思彼此碰撞。

展览中尺幅最大作品《煞风景》有4米高、3.6米宽,讽喻古今雅集与现世荒唐事,借文人画意趣与漫画式夸张,在自嘲中透出对世事的通透豁达。

馆方在展出黄永玉的手稿、出版物及文献档案之余,在互动区邀观众共创小诗寻觅共鸣。策展团队制作了一套“黄永玉金句贴纸”,观众可以在纸笺上贴贴画画,制作一枚简单的手账,挂在墙面上一起参展。黄永玉的女儿黄黑妮涂鸦了一个可爱的小老头,插入了读者留言中,她引用了父亲的两句“名言”:“不要成天到晚找意义。”“不欣赏自己摔倒的地方。”

观众会心一笑后有所思考

展陈设计以彩虹色点亮展厅空间的各个部分,呼应黄永玉名言“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寓意他笔下熠熠生辉的艺术世界,在光与色的交织间,观众得以穿行于黄永玉笔触下的自由天地,感受他画笔之下的深邃与热忱。

展览围绕不同的艺术主题划分为七个单元。在“生肖说”成组呈现他创作的生肖系列日历,在宣纸上自由游走的鼠、牛、虎、兔,都被赋予诙谐的生命,为社会万象代言,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之后有所思考;“花常好 人长寿”通过展示黄永玉笔下的花卉,映照他对自然之美的钟爱与寄托,他为此写道:“花是最自由的自我表达,想开就开,想败就败”;从“何处是归程”到“如此漫长”及“根深岁长”,展览的后半部分以时间脉络延展叙事,寄托黄永玉在漫长岁月中的流光回望,诉说他对风景、对人世的沉思与深情。

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说:“展览中的每一笔、每一幅广泛的题材、风趣的题跋、多样的笔墨都向我们描画了这个世俗中已经功成名就的黄永玉先生,90岁后依旧孜孜不倦地学习、勤勤恳恳地作画,一笔一笔地写书,仍旧对这个世界保持巨大热情。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展览,不仅要看画,更要读文字,去体会黄永玉先生的豁达与好玩,去和这个有趣的灵魂相视一笑。”

本次展览是由世博会博物馆、北京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将持续至6月8日。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