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多了,油烟、噪音基本没有了,这是政府办的一件大实事!”南泉路1350弄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经过紧锣密鼓的施工,街道首创餐饮商户“共享烟囱”,即将商铺油烟出口统一纳管后,在总管处安装油烟净化器,终于彻底解决了困扰附近居民多年的油烟顽疾。
蓝村路、南泉路上有商铺300余家,其中蓝村路餐饮类商铺占比近50%,餐饮业态密集,为周边近十个小区的居民提供方便的同时,却造成了油烟扰民的难题。老旧商铺的油烟管道老化、排放不规范,导致刺鼻油烟直逼居民楼,居民常年不敢开窗、衣物难晾晒,噪音也严重影响睡眠,居民与商家的矛盾日益加剧。
塘桥街道召开了商铺经营者和居民代表的座谈会,邀请居民、商铺从业者和消防、公安、市场监管局等部门一起谈想法、提建议,“共享烟囱”的创新方案由此诞生。在施工中,对油烟净化设备可能存在的故障或老化情况,安装了24小时油烟检测传感器,一旦油烟过重或未定期清理,跳“红灯”予以警示。“共享烟囱”建成投用后,由居委、业委会、物业、商户形成的自治联盟负责管理维护,共商共治、自治自管,共同负责后续的养护、清洗和维修。考虑到商铺经营内容有变更的可能,“共享烟囱”风管在各商铺都预留了接口。
“共享烟囱”既保障了餐饮服务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又解决了污染大气和油烟扰民问题。运行一年多来,居民们纷纷表示,不仅解决了油烟乱排放的问题,还保留了南泉路的烟火气,让居民与商户共享和谐宜居的环境,真正做到“烟火气”亲民不扰民。
本报记者 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