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上汽大众途昂Pro上市即热销 百年车企  上汽可期 插电混动颠覆新能源车市格局 车企竞逐“人形机器人”新赛道 车市首季迎来两位数增长
第14版:汽车周刊 2025-04-18

车企竞逐“人形机器人”新赛道

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跨界挑战,国内外车企纷纷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或公布其对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进展,形成一波车企跨界潮。随着技术突破和场景验证的推进,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汽车等工业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并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近期,人形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小鹏、广汽、比亚迪、长安、上汽、东风、特斯拉等在内的超20家国内外车企入局吹响了竞争号角。去年12月,广汽集团发布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同月,比亚迪“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招聘”的信息悄然出现。不久前,长安汽车对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供应商公开寻源。长城汽车也明确表示,将同步布局机器人领域,并已与国内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军企业展开战略合作。

多家车企纷纷发布人形机器人落地时间表,意在抢夺先机。马斯克表示,2025年,特斯拉将有几千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工作,2026年开启正式商业化量产。小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称,小鹏研发的人形机器人Iron已进入工厂实训,目标是2026年实现规模化生产。广汽GoMate则计划于2026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大至大规模量产。

车企竞相争造人形机器人,原因不难分析。从技术层面看,造车特别是造智能电动汽车,与造人形机器人在自动驾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运动控制等方面具有技术同源性。车企在“三电”技术、轻量化材料、传感器、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积累,能为人形机器人研发提供坚实基础。从供应链看,制造汽车和制造机器人有大量供应链重叠,车企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从应用场景看,人形机器人具有工作质量稳定、持续工作时间长、适应恶劣环境等优势,承担汽车生产线上一些复杂的装配、检测和物流任务,可提升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和竞争力。从构建新的业务增长点看,人形机器人被视为一个突破口。车企通过布局该领域,无疑有助于其将汽车制造中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迁移到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中,实现技术的共享和应用的拓展,构建新的增长曲线,为未来的战略转型提供支撑。

高盛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给竞争激烈、亟待新增长点的汽车产业带来广阔的上升空间。 雍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