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来
2006年10月,我应邀主持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规划设计工作。2007年5月,我被正式任命为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
这个项目的前身在申博阶段就提出了。申博成功后,上海世博会组织者提交的注册报告再次确认了“城市实验区”的设想。国际展览局建议把“城市实验区”改名为“城市最佳实践区”,并获得了上海世博会组织者的认可。世博会的传统参展方包括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使城市首次能够直接参与世博会,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世博会的未来发展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世博会历史上的创举,城市最佳实践区无先例可循。我们必须提出完整的规划创意,其核心概念是“X+1”,即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是汇集世界各地的城市最佳实践的“世博亮点展区”(X),其本身也应当成为体现城市最佳实践精神的“街区改造范例”(+1)。2007年2月,我随上海世博局工作组飞赴巴黎,向国际展览局高层领导汇报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规划创意,并获得认可。
世博亮点展区这一命题涉及三个核心议题。首先是围绕城市最佳实践区作为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载体之一,如何确定参展城市案例的展示领域,即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当今世界上城市最佳实践的主流领域。有人提出过“3R”(reduce,reuse,recycling),我们也提出过将“生态城市”作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主题展示领域,但国际展览局认为,应当更完整地演绎世博会主题,而不是局限在一个领域,尽管“3R”和“生态城市”都很重要。
为此,基于来自国际组织、各级政府、学术团体、专业机构和大众媒体的全方位信息,我们建立了城市最佳实践的全球案例库,并对各个案例进行深度解读。最终将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主流领域归纳为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应用,分别对应世博会主题演绎的相关概念领域,即城市人、地球、足迹、梦想。
其次是采用何种方式来展示这些主题领域的城市最佳实践。我们研究了历届世博会的展示方式,并从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的“栖居67”中获得一些启示,提出三种展示方式。一是常规的展馆展示方式,即在老厂房改造的联合展馆中设置各个参展城市案例的展区;二是建造展示方式,参展案例作为城市建成环境元素,包括建筑物、开放空间、交通方式和环境设施等,通过实物建造方式展示,并整合成为模拟城市街区;三是其他展示方式,包括举办论坛、报告和研讨等活动,既适合城市公共政策等无形案例的深度展示,也可以满足更多案例的参展需求。
再次是如何遴选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参展案例。世博会组织者专门成立了国际遴选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包括联合国的四个下属机构(人居署、环境署、开发署、教科文组织)、国际展览局、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我们为此提出了遴选原则和程序的建议,获得国际遴选委员会的采纳。
与此同时,我们还始终强调“城市最佳实践区也应当成为体现城市最佳实践精神的街区改造范例”,规划设计方案体现了宜居环境品质、低碳生态模式、工业建筑再生、科技集成应用、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创新实践。特别值得回忆的是,城市最佳实践区原本并非会后保留区域,正是街区改造范例这一规划创意获得了相关领导的充分认可,使之转变成为世博园区中两个保留区域之一(另一个保留区域为一轴四馆),在世博会以后承继了街区改造范例的规划使命,被媒体称为“将城市最佳实践进行到底”。
作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总策划师,我确实为城市最佳实践区从梦想变为现实而感到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