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胥隆
七年前,他生了一场大病,经手术,死里逃生。当他刚离开病床时,连拿相机的力气都没有,更不要说拍照了。从病后恢复的第一天起,他就让妻推着轮椅到离家不远的南园调养。一个月后,他就拿最轻的相机,坐着,面对绿树草坪五彩的鲜花,开始拍照了。三个月后,他每天从家到公园独自来回走五千步,进行体力康复锻炼,除大风雨外,七年来从不间断。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起,他又重新拿起七八斤重的尼康顶级相机,又在摄影天地里遨游了。他说,拍照不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更是健身的需要,他迫使自己每天从不间断地步行锻炼。
他十八岁就开始学习喜欢摄影。退休前,是大型建筑工地的项目经理。成天和钢筋水泥打交道,戴着安全帽,在脚手架上爬上爬下。这样一位“粗人”,想不到竟是屡次在全国摄影大奖赛上获奖的摄影高手。
我写此文时,要他把获奖的照片和证书发给我。他回复,这些对我已不重要了。过去的事也不值得再提了。但对摄影艺术的完美追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这些年来,他坚持拍摄《快递小哥》这个专题。每天从家里出来,去附近的咖啡馆喝咖啡。他习惯在穿马路时,在一个路口,每次都要等五个红灯才过去。这五个红灯,他举着相机,以一秒二十张的速度,对准不断飞速驶过的穿着不同颜色工作服的快递小哥,同时关注同向或逆向同样快速的电动车作为背景,当两者擦肩而过的瞬间,立即按下快门,既要主角图像清晰,又要背景快车虚化,从而突出快递小哥分秒必争的飞快速度。贵在神速,难在坚持,刮风下雨,节假日,甚至除夕,他都按时站在这个路口,寻求最佳角度。拍摄几百张照片,有时满意的只有一两张,有时颗粒无收,但他却乐此不疲。
风风雨雨,七年过去了。拍的照片以万计,具体的数字?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我称赞,他笑答,还在摸索中。我和他交流,为什么对快递小哥的拍摄会如此上心?他告我,这些年轻小哥充满活力,为生活顶风冒雨快速前行,从不退缩。在拍摄中,深感有一种向上力量的冲击,令人振奋,让人进取。有时心里也会涌现对他们工作辛苦的怜惜。快递作为一种业态,也许会由盛而衰,甚至到某个历史阶段可能会消失,现在的这些照片就将是历史的记录。为后人留下这些普通又难忘的生活场景,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尼康相机很重,机上有背带。我让他背在肩上,可减轻负重。他说习惯了,拿在手上权当锻炼。一次相见分手,我有意识地放慢脚步,跟在他后面,用手机拍下马路对面他行走的照片。背微驼,缓缓行。手上拿着沉甸甸的相机。在过马路时,停步,他又举起相机,这时我突然明白,机不离手,随时准备着,为了用最快速度抢拍一闪而过、可遇不可求的镜头。他想抓住的,不仅是艺术的真谛,也是生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