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超
如今的小青年谈恋爱,想看对方一眼很方便,只要拿起手机,点击视频通话,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对方的脸。可若时光倒回至三十多年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别说手机了,就连家用电话都尚未普及。要是恋爱双方的家相距遥远,见上一面或许要“长途跋涉”一番。
我的好友阿卿哥就是在那个年代谈的恋爱。当年他复旦毕业,成绩优异,本可留校,可他却选择了当一名人民警察。在警校学习期间,他认识了同班的姑娘阿霞。据阿卿自己所说,阿霞娇小可爱、貌美如花,他一见钟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警校毕业后,他们各自被分配到自己所居住的城区做警察。阿卿家住浦东,阿霞家住宝山,一东一西,中间还隔着一条黄浦江。从此,他们谈恋爱的见面之路变得漫长。
为了表示男生的诚意与呵护,两人见面一般都选在宝山区,这样阿霞就不用长途奔波。在约好见面的这一天,阿卿总是天刚亮就起床,简单洗漱打扮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干粮和水带在身上就出门了。他急着去赶公交车,休息天的公交车班次间隔时间长,他怕没赶上最近的一班,就要在车站站很久才能乘上下一班。那时为了解决乘车难的问题,公交公司选用的几乎都是两节车厢的大容量铰接式公交车,车长14.8米,是一般车辆的两倍,人们称之为“巨龙车”。巨龙车虽然空间大,但因乘客多,下面的人推着要上车的人往上,就这样人推人往上挤,实在挤不上的时候,还有稽查员帮着“推屁股”。阿卿就是在这样拥挤的车厢内站着、挤着,任由“巨龙”缓慢晃悠地开着。车窗外是什么风景与他无关,他在人群中就像一个防护罩,罩护着自己的心和心里住着的那个人。一个多小时后,车晃到了终点站,黄浦江畔的轮渡码头。
那时,往返浦江两岸几乎全靠渡轮,渡轮船舱内分乘客区和非机动车区。阿卿喜欢走出舱外,在船头站着,拿出自带的干粮,迎着朝阳狼吞虎咽起来。江风吹来,带着江水的异味,扑进他的嘴里。可他不在乎,他吃进的每一口都有幸福的味道。
渡轮在江面上从这头摆到那头,阿卿还要换乘两辆公交车,继续一路拥挤,一路颠簸,等他“万里长征”到达宝山区的见面地点时,已经中午了。每次他都远远就看见阿霞站在那里望着他,也不知道她等了多久。这似乎给了阿卿无穷的动力,使他眼里透着光、满脸溢出笑地走向她。去年他俩结婚25周年纪念日前夕,我们一众亲朋聚餐的时候,阿卿说起这段恋爱经历那叫个眉飞色舞,很是自豪。他说阿霞是他八年间一次又一次穿过一座城求来的。我们笑,阿霞看着他,不语,憋着笑,但眼里发着光。
如今的生活通讯发达、交通便捷,什么都快,但有些事还是慢一点的好。能够花上半日,穿过一座城去看她,是虔诚、是浪漫,更是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