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豪
文人之间相互招惹,那会怎样?当然是打笔仗。有人以为,文人打起笔仗非同小可,一定是你死我活、“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其实在打笔仗中显示云水襟怀的不乏其人。
翻译大家许渊冲,名片上曾印着“遗欧赠美千首诗,诗译英法惟一人,不是院士胜院士”的句子,家里挂着“自豪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的对联。有人讥讽他是“王婆卖瓜”,他笑着反驳:“那也要看卖的瓜甜不甜!”作家韩石山曾在报上发文《许渊冲的自负》,许老写出《是自负还是自信》投到同一家报纸,不料这家报纸不予发表。许老居然直接找到韩石山,诉说无处发表的苦恼,提出“要不就发在您主编的《山西文学》上吧”!韩石山欣然从命,两人也成了莫逆之交。
无独有偶。以小说名世的刘心武从20世纪90年代起,投入很大的精力探研《红楼梦》。对刘心武的“研究”,批评者不少,其中就有刘心武的旧识、红学家陈诏。陈诏在不同意刘心武一些主要观点的情况下,照旧在自己任职的报纸上编发这些文章,两人多次公开争鸣。后来,刘心武在《红楼解梦》的序言里曾说陈诏等人对他的驳诘和争鸣,给了他很大的推动力。文坛上打笔仗,通过各抒己见,钩沉刊谬,岂不妙哉!只是现在打笔仗非常稀罕。我特别爱看文人打笔仗,在文人的摩擦中可以看到真理火花的迸发,还能了解一些平时无法了解的“个人文化密码”。
想起60多年前为拍摄影片《鲁迅传》,有关部门特意邀请了许多文化人漫谈。几乎人人都提到,鲁迅并不是一天到晚板着面孔,而是非常诙谐、爱开玩笑的。一位和鲁迅亦师亦友的杂文家说:“即使打笔仗,也远不像我们想象的一本正经火气很大,不过是一群文人你也讲讲,我也讲讲;夜里写了骂某人的文章,老先生(鲁迅)隔天和那被骂的朋友酒席上互相说起,照样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