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2025中国企业调查结果,涉及营商环境的59个测评点,上海有22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这不仅是国际权威评估体系的盖章认可,也是一座超大城市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持续自我革新的回报。
真正的价值远不止于榜单排名的跃升。从企业填报的“零停电”到电子支付费率的“零成本”,从初创企业“无抵押贷款”到商事纠纷的“24小时解决”,这些案例均指向营商环境优化的深层逻辑——既具备把企业痛点转化为制度创新的能力,也能让制度创新转化为企业的真实获得感。
成绩单中可以读出的除了喜悦,还有下一步要对标努力的方向。在贸易战关税战胶着相持的当下,在《民营经济促进法》即将实施的时点,营商环境的优化必须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度对接,形成“改革加速器”效应,构建起“发现问题-制度创新-国际接轨”的闭环机制,吸引更多的中外企业纷至沓来。
改革者始终保持清醒,“全球最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从连续八年“新春第一会”聚焦营商环境,到即将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在这场改革长跑中,上海从未停下脚步。放眼未来,当我们逐渐从“跟跑者”转向“领跑者”,真正的考场依然在市场主体的感知中,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