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院肥胖症诊疗中心 曲伸
曜影医疗内分泌代谢中心 程解
国家喊你来减重,体重管理成了热词,控热量、控糖、控脂肪也成了时髦。无论在健身房还是社交平台,抑或是食品广告中,“控糖”“低糖”“0蔗糖”等都成了控制体重的救命稻草。在和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因目睹了太多被各种糖分陷阱迷惑的案例,也越发觉得有必要揭开控糖的误区,讲讲那些被忽视的真相。
“0蔗糖”的华丽谎言
我们常说的碳水其实就是由不同的糖所组成的,它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尤其是大脑、肝脏及肾脏的主要能量来源,一般要求在健康饮食中占50%左右。
碳水由多糖(淀粉类及纤维素)、双糖(蔗糖、乳糖)和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组成,人体能吸收的主要是单糖,所以葡萄糖、果糖、蔗糖就成为最容易吸收、直接提供热量的营养成分;葡萄糖是许多重要器官(如大脑、肝脏)的主要营养物质;蔗糖和果糖因为难以利用,且容易转化为脂肪,导致脂肪肝和代谢异常,被认为是体重增加的罪魁祸首。
当“0蔗糖”的标识出现在各类食品包装上时,消费者仿佛抓住了健康的救命稻草。超市里,贴着“0蔗糖”标签的酸奶总是格外畅销,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位年轻妈妈拿着某“0蔗糖”酸奶向我咨询,我看了看配料表,虽然蔗糖确实没有踪迹,但果葡糖浆、结晶果糖等甜味剂却赫然在列。很多商家利用消费者对蔗糖危害的认知,打着“0蔗糖”的旗号,玩起了文字游戏。某网红奶茶店,就因宣传“0蔗糖”误导消费者,被处以高额罚款。其奶茶虽无蔗糖,却含有大量果葡糖浆,一杯下肚,摄入的糖分和高热量远超想象,而且很难被人体正常代谢和应用。
这些代糖并非健康的代名词。以果葡糖浆为例,它广泛应用于饮料、零食等食品中,甜度高、成本低。代糖产业的繁荣,反映出我们在欲望与健康之间的两难境地。我们既渴望享受甜蜜的滋味,又担心健康受损。于是,各种实验室合成的代糖应运而生,它们给味蕾带来甜蜜的幻觉,却在悄无声息地扰乱身体的正常代谢。
果糖:隐藏的甜蜜刺客
人们坚信鲜榨果汁是健康饮品。然而,看似纯天然的果汁,可能是健康的隐形杀手。两杯橙汁的果糖量,相当于六个完整橙子。
在肝脏中,果糖的代谢途径与葡萄糖截然不同。葡萄糖进入身体后,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而果糖却能直接进入肝脏,大量转化为脂肪。这一过程不仅会导致肝脏脂肪堆积,引发代谢相关性脂肪肝,还会导致尿酸升高,增加痛风的风险。
长期过量摄入果糖,就像在身体里埋下一颗定时炸弹,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破坏代谢系统的平衡。一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每天饮用含果糖饮料的孩子,肝脏脂肪沉积量远远高于正常饮食的孩子。然而,这些数据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商家依然用“天然”“无添加”等宣传语误导消费者,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果糖的陷阱。
糖的代谢密码
不同类型的糖,有着不同的代谢路径。葡萄糖是身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胰岛素的帮助下,它能够顺利进入细胞,为身体供能。但当我们摄入过多葡萄糖,超出身体所需时,多余的部分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果糖则主要在肝脏代谢,过量摄入会导致肝脏脂肪堆积,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进而引发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胰腺就会分泌更多胰岛素,试图维持血糖平衡。长此以往,胰腺不堪重负,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乳糖则需要乳糖酶的参与才能被消化吸收。对于乳糖不耐受人群,由于体内缺乏乳糖酶,摄入乳糖后会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这种代谢差异告诉我们,简单地计算卡路里,并不能有效控制体重和维持健康。每一种糖在身体里的代谢过程都极为复杂,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我们的健康。
健康控糖的建议
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购买食品时,不要被“0蔗糖”等宣传误导,要学会查看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了解产品的真实含糖量。
减少加工食品和饮料的摄入,多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于水果,虽然它们含有天然糖分,但同时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适量食用对健康有益。
避免过量饮用果汁,因为在榨汁过程中,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大量流失,糖分被浓缩,很容易导致糖分摄入过量。
糖在给我们带来甜蜜口感的同时,也可能成为危害健康的“甜蜜枷锁”。我们要认清各种糖分陷阱,了解糖的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甜蜜的同时,守护好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