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花展如同一把钥匙,开启城市发展的多维可能性——如何让生态理念扎根、让人文关怀传承、让跨界融合不断、让共治精神延续,或许这是“后花展时代”留下的思考。
共创 专业和城市双主会场优势互补
今年花展更专注于在转型之路上走深走实,创新设置了“差异化定位”的双主会场——行业主会场(上海植物园)与城市主会场(黄浦新天地),并设置了5个分会场和15个城市节点,兼顾专业深度与大众吸引力,探索生态与经济共生路径。
共生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
尝试“花丛花坛”新模式、设置“未来园艺师”板块、景点在花展闭幕后“搬回”社区……花展不仅是花卉产业的展示窗口,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验场。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在花卉应用、人才培养、循环利用等方面探索着新方式。
共赢 “花展+文商旅”打造消费新场景
当你在花展中看到外籍画家以植物为素材的百余幅画作,当你在凝视一朵花时耳畔传来花展主题曲《百花启示录》,当你在商业地标和城市节点看到一扇扇被花艺装扮一新的橱窗和门头,你会发现,行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并产生紧密连接,由此也催生了各种神奇的“化学反应”。
共治 市民从“观赏者”变为“共建者”
徐汇分会场的“市民共创景点”令人印象深刻,“最美窗阳台植物”征集活动收到了几十份参赛作品,花展志愿者“小种子”通过科普讲解将生态理念播种在市民心中……只有当大家愿意为浇灌一株花驻足、为设计一座花园提案时,城市才能真正成为“诗意栖居地”。
>>>详见第4版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