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光伏板有序排列,在水面上源源不断将光能转化为绿色电能……近日,江苏南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发电项目——丹阳市三峡27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成功并网。该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利用皇塘镇、导墅镇附近15个行政村4142亩鱼塘水域资源,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模式建设,实现空间集约化利用,为水产养殖创造更优环境。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光伏板下方水域进行渔业养殖的“一地两用”发电新模式。丹阳河网密布、水域资源丰富,拥有连片规模化鱼塘。当地光照条件优越,年均日照超2000小时,通过集约利用水面空间能破解耕地保护与能源转型之间的矛盾,解决苏南地区清洁能源需求旺盛等问题。
三峡新能源发电(丹阳)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雷昊表示,“光伏面板可有效遮挡光照,降低水面温度2℃至3℃,为水产养殖提供良好的屏蔽效果,预计年养殖效益可提升15%。”
近年来,镇江积极推进实施了一批“渔光互补”项目,在助力低碳发展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当地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助力村民增收。例如,今年4月启动的江苏华电镇江丹徒辛丰镇渔光互补项目,正全力推进建设。项目并网发电后将以支付土地租金的方式,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收入。
“‘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水产养殖业生产方式,而且立体生产设计真正实现了‘鱼、电、环保’多重受益。”国网丹阳市供电公司营销部客户经理胡鑫表示,以三峡27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为例,投运后预计每年发电量约3.08亿千瓦时,可满足15.4万户家庭全年的用电需求;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27.14万吨、节约标准煤超9.56万吨。项目并网发电将助力当地能源结构优化,贡献更多高效的清洁能源。
本报记者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