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传忠
住进离市区较远的养老社区,倒并不怎么孤独寂寞,除了这里有一些活动可参加外,一些得知这一消息的亲友熟人不时来探望聚首是一大原因。这当中,以历届所教的学生为多。
这不,前几天,复旦附中73届7班的学生一下子来了十几位。他们是1969年入学的,当时,附中已废除了在全市选拔尖子入学的做法,必须就近招生。学校附近有一个工厂的宿舍大院,内附设一所小学。于是,全体毕业生就都进了附中,并编成了7班,而我也成了他们的班主任,而且一直带到1967年,把他们全部分配送走为止。
他们来了,这些已届七旬的学生,与我这年已八十有六的当年老师相见,先是愣住,继而相拥,久久不放,真是往事如烟,几十年的师生之情历久弥新。
他们带来的礼物,特别是亲手制作的书画和有纪念意义的物件,令我激动。接下来,边品茶、小酌,边交谈、嬉笑,我着重探询他们的近况,他们则深情地回忆往事,附中各科老师的悉心教导记忆犹新,从自编深入浅出的教材,到三天两头的家庭访问;从个别甚至上门答疑补课到培养良好习惯、指导思维方法,仿佛都历历在目。而我则谈起他们当年在各种学工、学农乃至长途拉练等活动中经受的考验、建立的感情直到形成的集体,也使我难以忘怀。至于他们踏上社会后,不论是务农插队、工厂劳动还是参军支边,直到之后有人升入高校,从事科教文化事业,每一项成绩都使我无比欣慰。
没想到聚谈还是到我这里形成了高潮。缘由是因为入住搬迁,在整理东西时不经意中发现了一份诗稿。那是在二十多年前他们毕业35周年时写给他们的,大家都已淡忘了。不料它非常适合在今天再现,于是我又朗诵了一遍,深受欢迎,并使大家都非常激动。
诗的标题是《写给我当年的学生们——在他们毕业35周年的聚会上》,当时已处世纪之交,同学们也踏上了社会,有所作为,于是我写了三段,与他们共同回忆往事、面对现实并展望未来。第一段里他们是当年的“少男少女”,我歌唱他们那些“压抑下的萌动”“扭曲中的生长”,让他们体会到“曲折的道路”和“重重的考验”都是财富,不要淡忘那个特殊年代里在自己的天空下所获得的成长。
第二段里他们已成为“壮男熟女”,我歌唱他们要成为“波涛里的中流砥柱”“永不弯曲的顶天脊梁”,我希望他们“抓住机遇,百炼成钢”。
第三段里我已经预见到他们将成为明天的“老男老女”,我希望他们能够在最后的日子里,珍惜“无愧无悔的生命”,继续谱写“有滋有味的华章”。我体会到,“不可能人人都活得伟大,但追求崇高,争取在人类高尚者的丰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总是应该努力的吧。”
多年来,我们要求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今又添上了“天天向善”,那我们这些一代又一代的老人,不更应当以此要求自己吗?
大家都陷入了沉思,而我则更感到欣慰,永久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