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灵晚年在复兴西路寓所
柯灵1948年在香港参加香港《文汇报》筹备工作并任副总编辑
本文作者早年照片
柯灵先生的信
柯灵先生的信
柯灵先生赠书并题签
◆ 张香还
我这里,大概还保存着柯灵先生近二十封的来信。抗日战争胜利那一年,我这个还只十六岁的孩子,只断断续续地读到了初中,就失学失业了。每天闲在家里,不是抬着头看天空正飘动的白云;就是到阅报处去,挤在大人身边翻看报纸,寻觅报纸的副刊。在上海出版的当年形形色色的报纸副刊中,办得使人看了满意的文学副刊,就有柯灵先生主持的《文汇报》的“世纪风”①和同时他为上海《中央日报》编的“文综”。②于是,我就先后为他的“世纪风”“文综”,写下了一些我的习作。当年,居然也引起了一些读者的注意。我和柯灵先生的通信,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以后,他还帮我进了大学读书。往来始终不断。这就是他给我写下的,一封、一封的信。
①②均为当年由柯灵先生主编的文学副刊。
(一)1946年7月2日
香还先生:
《喇嘛僧》收到了。《大家》③一时恐怕不会出,所以仍发表在“文综”里了。《大家》其实我只挂名,因为出版家是熟人,情不可却,所以由他们做着这一类不大合适的事。如果决定出版,我会写信请你写稿的。
大作颇有风致,毛病是太浮,似乎可以从着实处走。“文综”渴需稿,希望你能多写,继续寄给我。《周报》④以后也想要点短文章,但要言之有物的,太空洞浮泛的抒情之作不太合适,你愿意试试吗?我不大去《中央日报》,以后通讯写稿,请直接寄《周报》。
“文综”的稿费到了没有?早嘱办事人寄了。曾经接收你的信,问“世纪风”的稿费,当时因为丢了你的通讯处,无法寄奉,现在检出,为时过久,只剩了一点点小数目,抱歉得很。汇寄起来麻烦,现姑就信内冒险一寄。
候复。
柯灵上
我现在已不编“世纪风”了
③《大家》为当年由桑弧、吴祖光等拟议中编的一种文学刊物,但始终未见出版。
④《周报》由柯灵、唐弢主编。以议论政治为主的刊物,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一时颇为热销。同时同类性质的还有郑振铎主编的《民主》。
(二)1946年(月日不详)
香还兄:
示悉。五月份稿费迄今未寄,殊出意外,办事人疏忽至此,真堪痛恨。当即往查询寄奉不误。
前信嘱寄拙影,因事忙未复。弟奇懒,数年未单独摄影,近游富春江,有友人为摄一帧,又系“海内孤本”,未克奉赠,歉歉。
近所忙何事?“文综”久未得稿,念念。近《文汇》又辟一文艺副刊“笔会”,为唐弢所编,亦颇需稿,暇时请多写作,勿令砚田久荒也。稿可寄《周报》弟收,《中央日报》弟不常去,信易失误耳。
匆候
文安
柯灵上
《周报》新址:上海西藏南路26号。
对于柯灵先生,我是满怀敬仰和感谢,因此,我这个才十七岁的少年,竟然鼓起勇气,悄悄闯到八仙桥青年会对面,上海出版公司那一间光线暗淡的小小编辑室里,拜见了仰慕已久的柯灵先生。那时,他三十多岁,这天下午,他正忙于编《周报》,见到我,放下手头工作,诚恳地跟我谈话,要我多写作,还介绍了近旁的唐弢先生和阿湛兄。告别时,他拿出了才出版的和师陀合写的剧本《夜店》,在扉页上,用他的派克金笔写下一行娟秀的字:“香还先生惠存 柯灵”。
这本书,历尽风雨,至今仍在我的身边。
(三)1946年9月30日
香还先生:
示悉。尊事经函托郭绍虞先生,⑤已获来信,谓国文试卷已阅毕送还,不及效力,兹奉原信,至希台照。事忙,恕不赘。
即候
日安 柯灵复
附郭绍虞信
柯灵先生:
今日接奉手示,获悉种切,但国文试卷已于昨日阅毕,送还教务处,不及效劳,为歉,恐念先复。再考卷是弥封,不但无名字且无报名号数,连日在校评阅,关防亦殊严密也。
专颂
著祺
弟 绍虞顿首
九月三十日
⑤郭绍虞先生,时为国立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
在艰苦的抗战期间,我只断断续续读到了初中毕业,我想读书,我想升学,以此摆脱困境。我是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同济的,名落孙山,似乎也是必然的事。但人即使处于无望之中,有时也会怀有一种对命运之神不屈服的强烈愿望。这个时候,我想到了柯灵先生,向他求助。柯灵先生随即给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郭绍虞去了信,随即便得到回音,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郭绍虞先生为了我读书的事,百忙中先后给我写了四封信,最后为我争取到“试读生”的机会,就这样,我跨入了同济大学。
(四)1949年10月28日
香还先生:
得到信,真是快活。你跑了许多路,经历了这许多磨练,而且以后还是不断的战斗的生活,真是值得羡慕。行军中不知是否能写东西?报纸很希望有一点这方面的专栏文章。⑥如果有现成的东西可编一个集子的,上海出版公司也希望要。我很希望能专搞戏剧和电影,可是为了生活,还在做报,很感到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的,苦恼。匆匆,并致
敬礼
柯灵上
十月二十八日
是否有空给《文汇报》写点专栏通讯?渴盼。
⑥当年部队内部有规定,一时自然难以应命。作家晓歌即因此离去。
1948年,由上海地下党学委分别组织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大、中学生中已暴露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共计两百多人,我也在其中,撤退到晥西军区四分区,不久,在驻地分配到二野三兵团十二军政治部,随后经历了渡江战役和进军大西南。在行军途中,我给柯灵先生写了信,向他报告了自己的近况,柯灵先生高兴极了,马上回了信。
(五)1977年2月10日
香还同志:
接读手书,欣慰何如。
阔别多年,等闲头白。重劳垂注,并获悉近况,喜可知也。
开垒⑦日前方见过,好风有便,当共约谋一良晤。
我工作在上影厂文学创作组,而非电影局,敝寓地址为复兴西路147号二楼三室。
草草,不一。
即叩
时绥
柯灵
⑦开垒,即徐开垒,《文汇报》副刊“笔会”编辑。
(六)1977年5月4日
香还同志:
前承抱病代向关良⑧老人求画,感何可言。
秦加林⑨同志所索画,经友人转去后,喜不自胜,现由友人转来致关良谢信,附奉,乞转陈。我并不直接认识秦公,转辗求画,得以偿愿者,乃得兄之惠。秦公不察,遂谓由我转请,虽非掠美,未免贻憾,容当向友人说明之。
另作谢信,亦请便转关老。
康复情况如何?我耳疾至今依然,五官科、针灸、中医内科,三箭齐发,奔走大忙,而未见奏效,殊以为苦。
即致
敬礼
柯上
五·四日
⑧关良,著名画家。
⑨秦加林,时任外交部司长。
(七)1977年6月29日
六月八日手书奉悉,近顷较忙,致稽答谢,谅之谅之。
耳疾至今坚持每周诊病五次,中内科、针灸、西医五官科三箭齐发,最近听觉稍有恢复,大以为快,堪以告慰。
秋瑾列名先烈,鲁迅、郭老俱有表彰,并亲闻周总理予以肯定。而“四人帮”厚诬前贤,谓为“叛徒”“老国民党人”,我之写作《秋瑾传》,乃意在“配合国民党反攻大陆”,是诚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当时曾有口占一绝,以示腹诽:“填海补天愿终虚,千秋碧血付须臾,北邙一抔花环榼,自有生民祭夏瑜。”(鲁迅先生小说《药》中夏瑜,原型即为秋瑾。)今“四人帮”虽倒,此剧是否将被搬上银幕,殊不可知乎。
平生蹉跎,略无建树,唯“几经忧患”,则诚有之。承勖勉有加,徒增惭恧耳。
重操文字生涯,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添薪加火,自是大好事,企以往之。
敬礼
柯上
6.29
(八)1980年1月16日
香还同志:
春节奉到手书,至为欣慰。
陆俨少画,日前已由其少君送来一幅,此事重劳奔走,殊为不安。转赠之画,不敢掠美。异日见面,当奉璧,心领可也。
编《中国儿童文学史》,为前人所未为,极有意思,请勠力以赴,敢为预祝成功。我出过一本儿童诗歌《月亮姑娘》及童话《蝴蝶的故事》,均极幼稚,不足当大雅一粲也。
匆此奉复,并叩
春祺
柯灵
1.16晚
(九)1980年7月1日
香还同志:
奉书欣慰。我因贫血症,住院已一月余,现病情有好转,但病因尚未查明。
知在写作《儿童文学史》,修改叶老《评传》,甚以为喜。《儿童时报》销行似始终主要在浙江,但确为中国最早的一张儿童报纸,有可一谈处,当奉告。拙作儿童文学作品三种,甚幼稚,惜今已难觅矣。
陈婉若⑩情况一无所知,韦芜(姜钟德)⑪现在北京《经济日报》,阔别多年,今春渠来沪,始获一面。三十余年前文字因缘,拳拳为此,百可感也。
此复,即致
敬礼
柯上
七月一日
⑩陈宛若,女。江苏江阴人。汪伪时期系江苏省教育厅工作人员。曾和王予编辑《新学生》月刊,并担任过国文教师。我曾给《新学生》投过稿。她是我的老师。
⑪韦芜,抗战胜利后,为由江西流浪到上海的一青年。在多方关心、帮助下,介绍去上海南京东路《大公报》社工作。
1980年,我开始撰写《中国儿童文学史》,并告诉了柯灵先生。我知道柯灵先生年轻时,曾在家乡主编过一份《儿童时报》,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儿童报纸。柯灵先生做过小学老师,对小读者比较了解,为了吸引小读者,他创作了各种体裁的儿童作品,包括儿童诗、童话等,在他的努力下,报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迁址到杭州。所以,柯灵先生对儿童文学非常了解,对我写作《中国儿童文学史》有很多帮助。
(十)1988年6月17日
香还同志:
承惠大著,十分感谢。儿童文学史著作,这似是首创,篇幅洗繁,具见用力之勤,甚以为佩。
我全书略翻了一下。三十年代上海曾有一儿童书局,主持人张一渠、陈鹤琴似为支持者。记得也出过一种儿童杂志,与《儿童世界》《小朋友》鼎足而三,尊著似未提及。(专业出版儿童读物的书名,这似是第一家,值得一提。)
从文先生谢世,读兄悼文,深资感慨。
即问
文安
柯灵
88.6.17
今夜无事,重读他一封封的信,不禁百感交集,只能再次寄以对他绵绵不尽的感谢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