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星期四
早有蜜蜂飞上头 “微风”的潇洒 那一缕葱香 避塘:江南的水上长城 鲨鱼与鱼翅 不费力的日常
第15版:夜光杯 2025-07-01

不费力的日常

肖振华

同事老穆为他的一套红木家具找出路,现居让给儿子做婚房,小夫妻不喜欢红木家具,另有的房子太小摆放不下。这套黑酸枝仿明清老家具,几十年前花了二十多万元搬进家中,时至今日,没有增值保值,竟然还乏人问津。当年帮忙搬运者,多少人对这套精雕细琢、奢华尊贵的家具心生羡慕,我是不以为然的少数派。

有人将不喜欢红木家具的人,归结为阅历不够、品位不够、钱款不够。除了此三点,我更有其四:舒适感不够。我不是轻视红木家具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一套红木家具是小康的象征,富裕的配置,满足的是人们对于形式美的追求。然而,红木家具由于材料的特殊性、设计制作上不尽合理,导致体验不佳,即便号称最完美的、“计万全而筹尽适”的明式圈椅,因为软包缺失,坐感费力,不如现代沙发。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写字台上有了一台386台式机,我看上的一把电脑椅,就在老穆搬红木家具的那天买了回来。那椅子是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的,可以均匀分担身体重量,坐垫、靠背、扶手均为记忆棉弹性材料,椅子的高度、倾斜度可根据需要调节,柔软舒适,久坐不累,就此一“坐”至今。

生活不是随意的摆设,什么放在首位有各自的考量。有一本畅销书《金钱的背后是人》,作者以一件夹克为例,认为“这件夹克穿起来真舒服”的,买的是舒适感;认为“这件夹克真好看”的,买的是展示自我;认为“这件夹克值1000元,我可以炫耀炫耀”的,买到了社交价值。作者认为,商品承载更多的实在效用,可以让生活获得更多的充裕、更多的舒适。

现代社会倡导人性化,营造舒适感,逆此者废,顺此者兴。前不久在日本旅游,见到一家茑屋书店,发现里面的摆设很有意思,不是书和书摆放在一起,书的旁边,或许有CD和DVD,或许有意大利面和酱料,也或许有异国他乡的文创产品……如此一改矜持、刻板的组合,给顾客提供了一个个生活提案,翻阅烹饪书籍,可以下单书里介绍的食材;浏览旅游指南,可以挑选该国最有名的电影和最受欢迎的音乐等等。书店通过书籍、电影、音乐等多种媒介,向顾客展示新的综合性空间,与其说销售书籍或商品,不如说是在贩卖一种不费力的、舒适宽裕的生活体验。

从功能诉求到心理需求,对舒适感的追逐渗透在日常每一个角落。一位中学同窗加了我的微信后,每天发来“早上好”,不回不礼貌,半个月后,我最终回复道:因为一早送孩子上学,也不太注意微信,未复请谅,以后不发了吧,谢谢老同学的问候。人与人的交往,我还是欣赏彼此不费力的舒适感,诚如古人所云“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东晋名士王徽之在山阴居住时,某个夜晚独自饮酒赏月,突然想起好友戴安道,于是连夜乘船剡溪拜访。一夜航行,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口,但并未敲门,而是转身返回,“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固然是王徽之的随性洒脱,但在我看来,其中还蕴含了一种不欲打扰,互留舒适空间的意思。

青年导演麦子拍了一部短片《不费力的日常》,展示都市人轻松舒适的生活,但其描述的却是高跟皮鞋。皮鞋在很多人眼里已经久违了,笨重累赘,有种种不舒适:压脚背、挤脚趾、磨脚踝、卡脚跟……老一代为了保持行头,还可隐忍皮鞋的毛病,但新一届不能忍,磨脚跟,穿没帮的;挤脚趾,穿露趾的;球鞋可搭连帽衫运动裤,板鞋能配T恤热裤;冬天UGG,夏天洞洞鞋……那位以皮鞋起家、有“中国鞋王”之称的某集团董事长也无奈地感叹:“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还穿皮鞋?”而麦子的短片中高跟皮鞋,却成为“一双随时能跑起来的鞋子”。生产商为提升皮鞋舒适度,不断迭代鞋楦、材质和制作工艺,创造性地将原本用于运动鞋的“空气棉”嵌入鞋头,避免了脚尖磨蹭,且排汗透气,保持鞋内清新;还采用高回弹蓝点减震垫芯,有更广泛的受力范围,有更好的回弹支撑性能,女生们由此可以在街道快步,可以在树下跳舞,每一帧舒缓轻盈的镜头,却像是一首日常散文诗。

老穆的那套红木家具,最后还是由生产商回购了。让我感兴趣的是,厂家表示将用以作升级尝试,在保持色泽高雅、维持空间禅意的前提下,去除烦冗雕饰,强调线条简洁;运用数字化技术、现代科技材料,通过智能化制造,创新出一套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同时享有舒适感的红木家具。倘若如此,何其美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