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星期日
CCG现场劲吹非遗国潮风 “天空之门”下感受瓦格纳的魅力
第5版:文体汇 2025-07-05

“天空之门”下感受瓦格纳的魅力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昨首演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剧照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扫码看视频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红色大幕再度开启,主演手拉手一次次涌向台前,长达7分半钟的谢幕让台上台下都依依不舍。昨晚,瓦格纳鸿篇巨制《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作为“拜罗伊特在上海”三年计划的第一部歌剧在上海大剧院首演。

这是全球顶尖的拜罗伊特音乐节首次进驻中国,指挥家、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在音乐上的精准把控,叶林·凯夫斯、埃吉尔斯·西林斯、凯·斯蒂弗曼等国际顶尖瓦格纳歌唱家对角色深入肌理而深情地塑造,让这部5小时的马拉松歌剧盛宴成就一个不眠夜。

悬浮半空的“天空之门”载人后竟重达3吨

此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由拜罗伊特音乐节导演罗兰·施瓦布团队在2022年打造首演,为确保观众看到的舞台呈现是原汁原味的拜罗伊特音乐节版,在实际落地中,上海大剧院与上海歌剧院的演出团队面临诸多挑战。

天地对应的双重椭圆是该剧舞美的一大亮点,象征着宇宙与心灵的共振。从观众视角仰望“天空之门”,开放式的天空中既有星空中的浪漫约定,也有雨雪与雷暴的心灵冲击,展现出人性与自然的共生。而大地之眼时而深邃、时而星光点点,映照着变幻莫测的人心。

“天空之门”看起来轻巧悬浮于舞台上空,实则极重,它不仅仅是个“摆设”,还承担着边缘舞台的作用——部分场景,演员需在天顶背后的空洞边缘行走。结构本身加上演员载重,总重量逼近3吨。为解决承重问题,上海大剧院技术团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舞美技术总监马蒂亚斯·利珀特回忆:“技术团队在前期进行上海舞台勘测时,就利用数字模型反复模拟天顶的安装和承重情况,对每个支撑点进行精确计算和验证,力求将误差控制在厘米级别。”

因演员不时在天顶边缘穿行,为避免“穿帮”,技术团队运用现代技术让所有痕迹“隐形”,包括钢索、吊绳、照明结构。高科技不但成就了“视觉魔法”也让不同座位观众获得独一无二的欣赏视角——前排观众能更清晰地观赏屏幕呈现的影像效果,而后排的观众则可能获得透过天顶空洞、看到其中设计的“天空”景象的彩蛋视角。

近5小时歌剧“马拉松”聚拢最熟悉的陌生人

从8小时的俄语话剧《静静的顿河》到16小时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再到近5小时的瓦格纳巨制《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申城观众在一次次超长观赏挑战中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观众赖云说:“当伊索尔德望着已死去的特里斯坦千回百转地唱出咏叹调《爱之死》,我觉得自己的心都要被她唱碎了。”

距离开场仅30分钟,上海大学合唱团常任指挥沈屹匆匆赶来,一个小时前他刚刚完成了合唱团排练,谈及这部需“超长待机”才能完整欣赏的瓦格纳歌剧,他显得很松弛:“也不需要每时每刻都正襟危坐,即便有片刻走神,那也是在瓦格纳歌剧中的美妙休憩。”

此前,许忠指挥的瓦格纳作品,沈屹从未错过:“我很喜欢许忠对瓦格纳歌剧的把控和细腻的演绎。我觉得无论出于个人爱好还是业务学习角度,这部歌剧的上演都不容错过。”虽然现在网络发达,如此知名的歌剧也能在线上观看,但“现场魅力无可比拟”。他说:“我希望能把现场感知的震撼分享给我的学生。”

同样来学习的还有来自南京的昆曲演员周周,出于职业规划,未来她将进一步向新媒体制作转型。在她看来,从事中国传统艺术的人更应该多多观赏歌剧、交响、芭蕾等西方作品,艺术是融会贯通的,在这个多元的艺术时代,中国传统戏曲要守正创新,需要从业者拓宽视野、嫁接当下。

在餐厅,一对父子点了名为“特里斯坦和弦”的德国猪肘套餐,他们特地从北京坐高铁赶来。看着孩子狼吞虎咽,老父亲面带微笑:“他很喜欢看歌剧,我们在北京常去国家大剧院。近5个小时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很难得,想着他高考结束,正好可以满足下爱好。”散场时,衍生品柜台前挤满了人,观众小满一口气买了两个瓦格纳包包和四条心形挂件,她说:“包包送闺蜜,挂件等开学后带去寝室一人一条。”

散场时,在剧院门口台阶上观众刘明让陌生人帮忙留影,习惯一个人看剧的她从未因此觉得孤单:“剧院是个神奇的地方,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虽说素不相识,但却因为共同的爱好有了短暂的相逢。当我们在同一片艺术磁场,因为某一段唱而心潮起伏,这种共鸣弥足珍贵,我们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