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海上风吹  江海交汇
第15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5-07-07

海上风吹 江海交汇

——上海中国画院六十五载开时代新境

庞飞,《井冈新雨》

张培成,《与大师同行》

杨正新,《雪域之舟》

朱新昌,《羲娲创世》

韩硕,《竹林七贤》

孔繁轩,《晋绥秋韵》

鲍莺,《春之声——郊野公园》

洪健,《永不拓宽的街道》

何曦,《海洋世界之一望无际》

马小娟,《嫣然》

周全,《上海自然博物馆(之二)》

吴南瑶

六十五年,上海中国画院从一座地方性艺术机构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标杆,又如黄浦江水奔流不息汇入东海,艺术家既保持了与传统的精神联系,又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当代艺术潮流,展现着海派艺术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未来奔去的壮阔图景。

近日,“海上风来——上海中国画院中青年画家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落幕,然而,其为首都艺术界带去的这股清新而强劲的“海上”艺术新风却未散去。这场名为“海上风来”的展览,恰是上海中国画院65年历史的最新注脚——三代艺术家的实践与中青年艺术家的崛起印证了:传统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智慧;创新不是断裂的革命,而是有机的生长。

笔墨根基上寻求现代转译

笔墨之于中国画,犹如血脉之于人体,是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根本。老一辈艺术家的开拓之功,为上海中国画院奠定了深厚的精神根基。上海中国画院自成立之日起,便将“传笔墨真谛”视为立院之本。建院初期,丰子恺、吴湖帆、贺天健、傅抱石、潘天寿、唐云、王个簃、谢稚柳、刘海粟、白蕉、沈尹默等老一辈艺术家便以深厚的传统功底为根基,构建起画院的教学与创作体系。

历史上,上海作为通商口岸,最早接触到西方文化艺术,这种得风气之先的地理优势造就了海派艺术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也天然拥有着跨文化对话的基因。老院长程十发的创作既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又大胆吸收西画构图与色彩语言,形成了“借古开今”的艺术范式。他在回顾自己艺术道路时曾说:“传统如江河,我不过是取一瓢饮,但这一瓢中应有江河的全部滋味。”对传统既尊重又不拘泥的态度,已成为上海中国画院重要的精神遗产。

近年,上海中国画院依托“一院两馆”独特架构,借“海上名家研究系列展”等品牌项目,以学术引领创作的方式,系统梳理海派艺术的历史脉络,展现上海中国画院在当代语境中传承发展的艺术生态。“海上名家研究系列展”中,张培成展现了其对水墨本体不懈的研究,在《与大师同行》系列中,将高更、马蒂斯的色彩语言融入中国水墨,在东西方艺术的对话中重构了“大师”意象,以强烈的形式感和色彩表现力,拓展中国画的视觉边界。作为上海中国画院1957年招收的第一批学员,杨正新青年时代师从江寒汀、唐云;花甲之年“左手变法”以追求别开生面,并大胆地将海派写意精髓与西方构成主义熔铸一炉;如今,年过八十的他将中国画的线条表现力发挥到极致,线条纵放却不失法度,粗粝的质感与明艳的色彩碰撞,将水墨的“书写性”转化为现代视觉节奏,在抽象与意象间重构文人画的笔墨语法。马小娟以红楼梦系列探索“工写相融”的语言,既承袭陈老莲的变形趣味,又融入日本浮世绘的平面感,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

作为当前上海中国画院的中流砥柱,这一代艺术家既承接了老一辈的艺术精髓,又为中青年一代作出了良好的示范:上海中国画院对笔墨真谛的传承,建立在“海派无派”的学术观念里,也背承着上海尊重多样文明,追求现代与进步的城市精神。海派笔墨的传承绝非摹古复刻,而是在解构中激活传统基因,实现“笔墨重组”。

南北碰撞中凸显本土美学

上海中国画院与北京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两大画院,始终扎根地域文化沃土,形成“南北辉映、各具风采”的艺术风格。两院自2023年建立交流展机制,意在促进南北艺术对话,为中国画的当代探索注入新活力。

“京沪画院画师交流展系列”首展以“韩硕水墨人物画展”展现海上水墨人物画领军韩硕在传统笔墨基础上融入现代构成意识,既具民族特色又富时代气息的艺术语言。而此次“海上风来”展中,洪健、鲍莺、庞飞、孔繁轩、周全以106件作品集体亮相,正如开幕式上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的评价,展现了上海中青年一代“学院派的扎实功底、国际化的视野和直面时代的勇气”。

洪健的城市题材创作打破了传统边界。他的《永不拓宽的街道》《桃江路》《巨鹿路》等作品,既非传统界画,也不囿于屋宇楼阁,而是以独特的静穆格调展现上海的城市肌理。鲍莺则探索着“工笔写意化”的创新路径,她将中国传统没骨、积墨技法与西方印象派色彩语言相融合,在《郊野公园》系列中实现了传统美学与现代精神的结合。庞飞在大写意领域自由驰骋,其《蜀道》等作品既保持传统山水的寂静气质,又通过线条与泼墨的融合打破束缚,在繁复笔墨间透出灵变与活泼。孔繁轩执着于追寻山水的高古朴实,却以几何色块重构记忆场景,赋予传统山水以超现实的叙事可能。画院最年轻的“85后”画师周全日常喜欢收集和制作动植物的标本,他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回归宋画传统,在传统技法中注入现代情感,展现了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

五位参展艺术家风格各异,却都扎根于上海这座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都市沃土。洪健的城市书写、鲍莺的中西融合、庞飞的笔墨解放、孔繁轩的形式实验、周全的古典复兴,构成着海派艺术在当代的多维镜像。

个体表达中承载时代精神

1960年6月,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时,首任院长丰子恺与前辈艺术家曾将艺术传承总结为三个阶段:一传笔墨真谛,二养浩然之气,三开时代新境。”“笔墨真谛”是基础。“浩然之气”指向了艺术创作中比技法更为根本的维度:艺术家的人格修养与精神境界。而“开时代新境”,正是海派艺术最为鲜明的创新品格。

在“养浩然之气”的践行上,朱新昌的神话考古以人类学视角再现创世神话的精神原型。《羲娲创世》中伏羲女娲蛇身交缠,色彩瑰丽如敦煌壁画,在原始野性中升腾出生命崇拜的庄重,直指华夏文明的集体无意识。杨正新以画笔投射对生态的关怀,表达对“生灵之力”的礼赞,《雪域之舟》以大写意牦牛象征藏地精神,墨块堆叠出高原的苍茫,笔锋如刀刻出牦牛脊骨的坚韧。何曦则以观念解构传统表达,用象征性的形象隐喻揭示他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感知与思辨;近年,他大胆自我舍弃,以真性情的书写关照天地众生,堪称水墨的行为艺术转译。

时代更迭,面对“开时代新境”的命题,一方面,画家们需要保持中国画的核心价值与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又必须回应当代社会的视觉经验与文化需求。

在红色题材的开掘上,洪健的《拂晓-辅德里-中共二大会址》将革命历史题材与传统山水画的时空表达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纪念碑性的画面效果;庞飞的《井冈新雨》用传统山水语言再现革命圣地,在笔墨氤氲间传递出对历史的敬畏与思考;孔繁轩的《晋绥秋韵》将革命老区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历史熔于一炉,展现了画家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对国家记忆与民族精神的艺术诠释,体现了中年一代画家在主题性创作中的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

“海上名家研究系列展”最新一季,马小娟将笔触转向女性题材的当代转化。在《嫣然》等新作中以大色块表现女性与花的意象,注入对都市女性独立精神的表达。“海上风来”展中,鲍莺的《不一般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系列描绘都市中的自然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周全的《战友》《猫之桌》等作品,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个体的视觉语言,探讨人际关系、生命状态等命题。

“海派无派”,却包容了上海城市精神的万千气象。从老一辈的开拓奠基,到第二代的深耕拓展,再到青年一代的多元探索,海派艺术如同黄浦江水,在保持自身特质的同时不断吸纳新的支流,最终汇入当代中国艺术的广阔海洋。正如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江鹏在多个展览中所提及的:“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们多样化的创作面貌,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既能承载水墨的传统厚度,也能成为诠释城市精神的先锋语言,共同勾勒出守正创新的海派艺术新图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